泉州两所知名武校陆续更名 为了招生去“武术”
【分析】
武术生出口窄 家长称不如考中专
但现实给不少家长迎头泼冷水,武校不见得就比普通学校更能“管教”学生,“文武双全”更多只能出现在小说里。
“原想着文武双全呢,没想到混了个文不成武不就。”泉州家长李振富自嘲说,儿子从小就顽皮,所以小学直接送到武校练武,可孩子吃不了苦,熬到高中毕业后,上不了体工队,也考不上体育院校,只能出来打工,学武的专长在工作中也没能体现,“当年还不如去考个中专学校,学点技术,现在工作也好找。”
今年32岁的林佳敏幼时因为喜欢武术,便吵着父亲给他报班学武,后来又转到了武术学校念书,刚开始时,他觉得“很新鲜,上午上课,下午第三节课就去训练了,感觉比普通学校自由”。不过,因为看重武术,林佳敏的文化课不好,最后凭着苦练的功夫当上一名武术教练。他告诉记者,来学武的很多同学大多重心都没放在读书上,文化课成绩都不是很好,所以到了高考,也没几个人能考上,而进体工队的同学就更少了。
对此,泉州体育运动学校校长曾谷人分析,与普通学生相比,武术特长生毕业后的出口其实很窄。大多数武术生文化课并不出色,高考成绩上不去,很难考进体育院校。而在专业方面,被选送到省体工队、国家武警总队的毕竟是少数,再加上武术是非奥运项目,对人才需求并不大。
【出路】
“泡沫”破灭 武校发展将回归理性
在曾谷人看来,武校兴衰,伴随着武术“泡沫”破灭,将最终回归理性。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有中医学、搏击学、阴阳学、儒家思想等因素。”曾谷人说,学武能强身健体,救人防身。在之前,影视片的热播,让武术“神化”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家长认知的提高,武术终究回归理性。“风靡大江南北的武术风潮,是经济投机和认知偏差导致的泡沫。如今回归理性,我希望让武术健康地发展。”
而对于曾经以武立校的剑影实验学校或南少林国际学校来说,“武术”虽不再作为校名体现,但仍将作为学校特色课程继续保持。剑影实验学校校长庄昔聪说,为了更名,学校三年前就开始筹备,早在2011年,学校就从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着手改革,确立“以文为主,武术特色”的办学方针。
泉州南少林国际学校则从“华侨”方面做文章。校长陈翔说,学校曾开办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华侨子女班。改名后,学校定位于“侨商子弟学校”,以“武术教育”和“国际教育”为特色,做以“武术”为特色的国际学校。(本网记者 庄奕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