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书法家王志安坐镇海都甲第书院 书法世界捡秘笈
闽南网5月18日讯 书法世界的精彩,一点儿不输武侠江湖的风云!
38岁的王志安老师,一定是认同这个理儿的。王老师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泉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王志安老师在海都甲第书院开讲
昨天,王老师坐镇海都甲第书院,巧妙的叙述,串起一个个书法家的趣闻轶事,一堂课让横竖撇捺的书法世界变身刀光剑影的江湖传奇,让30多位海都小记者和书法爱好者听得意犹未尽。
听完课,大伙都盼着下次还能来甲第书院听名家讲座。好资源要共享,想来听课的小伙伴们,别忘了我们的报名热线:海都热线通95060。
现在,让我们切换到王老师的节奏里,一起去精彩的书法世界中畅游一番吧。
认真记笔记的小记者
书法轶事
你没听过的传说
“武侠小说里经常有这样的桥段:有人捡到武功秘笈后,练成了武林高手。”昨日上午9时许,从南安赶来甲第书院的王老师,借用有趣的捡秘笈传说,开始了这一堂书法课。
东汉有一位很有名气的书法家,蔡邕。王老师讲起了一段关于蔡邕的传说。蔡邕曾到河南嵩山学书法,在一个石洞里捡到一本书法秘笈。“欣喜若狂的蔡邕,拿着那本秘笈,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停地临摹练字,从此书法精进”,从此便有了“飞白”这种特殊笔法。
同样神奇的还有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王老师竖起一根食指,笑着为大家讲钟繇的“一指禅”。相传,钟繇的指头能戳穿棉被。“其实,古代很多书法家,常常用手指在衣服、棉被上比划写字,所以有人才说钟繇能戳穿棉被。”
甚至连书圣王羲之也有一段传说。相传,他遇到仙人,赐了他一个“永”字,《兰亭序》的第一个字就是“永”,后来,他创造了“永字八法”,“因为‘永’这个字,包含了‘点、横、竖、撇、捺’等笔画,练好了‘永’字,基本就能掌握楷书的基本法则。”
勤能补拙
你没尝过的苦练
与历代书法家的故事一样,王志安个人的书法路也颇有几分奇妙。这位70后的泉州书法家可谓“大器晚成”,一直到21岁才有了提笔学书的想法。
8岁时,王志安作为随军家属和父亲到了兰州部队,直到1994年上高一时才回到泉州。那一年,他在舅舅家偶然发现外公留下的许多医书和字帖,他将此视为珍宝收藏。20岁出头,他在中学任语文教师,喜欢安静的他,没像同龄人一样沉迷于各种娱乐,而是拿起毛笔开始临摹米芾的行书。后来,他以行草书闻名于书坛,有人评价,“王志安的书法,结合了王羲之、赵孟頫行书的风韵和米芾的气势”。
除了奇妙的经历,王志安觉得,成就书法的,更多在于下苦功的练习。他总结,除了这些神奇的经历之外,成就书法家的,更多的是他们的勤奋。“就像书法家洗毛笔把水池都变成了墨池,比如王献之,写完18个大水缸,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书法。”
汉字演变
你没料到的推力
与勤奋的练习相反,成就汉字字体演变的推动力,竟然是惰性。
在白板上,王志安写下“行”字的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他解释说,小篆不仅笔画多,而且每一笔都要很均匀,在笔画末端还需要写得圆或方,书写起来是非常费工夫的。“当时没有印刷术,想要又快又漂亮地写出小篆,是很难的。”王志安说,正因为人的这份惰性,后来的文人就写出了笔画较少、较简单的隶书。再后来,人们又觉得隶书也不方便,就演变出了书写更快的,而且写得漂亮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小记者们听得很认真
□小记者提问
横竖撇捺 你也有过的困惑
刘昊(通政中心小学):请问在毛笔书写中,“腕力”要怎么控制呢?
王志安:写小字主要运用“指力”和“腕力”,大字书写时,不仅要“指力”、“腕力”,而且还需要“臂力”。用腕力时,毛笔在纸张上书写时的摩擦感,有种“用笔如刀”的感觉。腕力的运用技巧,需要在不断的练习中寻找。
黄悦铭(晋光小学):我现在跟老师学隶书,我还想要学楷书。请问能不能同时学习两种字体呢?
王志安:同时学两种字体,或者多种字体,并没有冲突。你在学王羲之的楷书时,同时也可以学他的行书。两种字体同时学,还可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滋养的作用。
谢雅婷(通政中心小学):请问是先学硬笔字,还是先学毛笔字呢?毛笔入门时,是先用粗的毛笔,还是细的?
王志安:硬笔与毛笔,两者学习的先后,也没有冲突。我建议,两者可以同时学,还有一种办法是,可以直接用硬笔,临摹古代的经典小楷字帖,这样硬笔和毛笔书写,都能得到提升。
赖柔佳(丰泽二实小):请问毛笔有多少种字体,初学时该写什么字体好?毛笔的笔画很多,怎样练习笔画呢?
王志安:毛笔的字体有很多,比如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一般都建议,初学者先从“欧、颜、柳、赵”四大楷书学起,很多人入门都是学颜体。而要写好毛笔字的笔画,可以试试“永字八法”,这个字的书写包括中国书法用笔法则。(海都记者 林继学 夏鹏程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