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一个人学校背后的教育隐痛 多数人被迫异地求学
彭佑云带着儿女到葛坑镇求学,和丈夫两地分居
分析
20多年的“大城关”:
很多到县城打工的人,把孩子也带走
从事过10多年乡镇教育的德化县教育局局长黄文和说:“在大城关政策下,很多到县城打工的人,把孩子也一起带去读书。”这也是记者走访中,最频繁听到的一句话。
1985年初,德化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相对集中全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首先支持城关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陶瓷业”的发展思路。1992年7月,县委七届六次全会首次把“小县大城关”作为战略构想,加速德化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在2000年之前,很多人外出打工,但多数仍把孩子留在乡镇读书。”黄文和说,生源大量从乡镇涌向城关,是在2000年之后,那时,不少外出打工的人攒钱买了房子,他们就把孩子也接到城关上学,一步步演变到如今的状况。
据介绍,德化共18个乡镇,扣除城关范围,还有16个农村乡镇,其中,赤水镇、桂阳乡和汤头乡3个乡镇没有小学,都是因为没有学生而自然撤并。如今,所有农村乡镇小学有22所,除了三班镇、盖德镇、雷峰镇、上涌镇和葛坑镇的中心小学学生过百之外,其他小学的学生只有几十人,有好几所小学的学生是个位数。
乡镇小学生大量减少的同时,城关的学生急速增多。今年,德化全县1.9万多名小学生,城关学生达1.8万多名。城关有56所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只有6所,生源占全县幼儿学生不足6%。
德化第二实验小学分校校长给记者做了一组数据对比,德化第二实验小学分校26名老师,要教11个班,共560多名学生。而上涌中心小学22位老师只教78名学生。他感叹道,正常的师生比率应该是1/19.5,他们学校超出比率好多倍。“老师们压力很大,每天都非常忙。”
部门
县委书记的挂念:
曾专程赶到杨梅乡,看望唯一的学生陈婉晶
记者在采访时获悉,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早已挂念着偏僻乡镇学校的孩子,今年9月初开学时,他还专程赶到杨梅中心小学看望唯一的学生陈婉晶。
而在今年4月1日,吴深生在调研教育工作时,对继续深化大城关发展战略中,针对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城区教育资源不足、承载力不够等提出工作意见。吴深生强调,要科学谋划德化教育的长远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要迅速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问题。在谈到提高德化教育发展水平时,吴深生说,要加强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布局;要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益。
教育局长的一盘棋:
划7大片区,城关龙头学校带动乡镇学校
这是摆在黄文和面前的一盘大棋,身为德化教育局局长,他开始着手应对城乡教育布局。
“现在德化全县的学校划片区,城关龙头学校来带乡镇学校,片区内的教师可以进行统一调配。”黄文和表示,全县中小学划7大片区,城关14所学校带动农村乡镇的22所学校,城关优秀老师,要经常到乡镇小学“走课”,通过示范课与乡镇老师进行交流。教育局还将对片区内教师进行调配,乡镇部分小学老师较多,可以调配到城关或周边乡镇师资紧张的学校。
“这种片区内师资自由流动的模式,解决城关师资紧张的同时,还能调动乡镇老师的积极性,也给城乡学生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黄文和高兴地比划起来,他说,今年以来,城关与乡镇的学生穿同样的校服、戴同样的校徽,还一起举办艺术节、运动会,给乡镇学生一种认同感。
针对乡镇小学学生少的现状,黄文和还想出了“温暖工程”的对策,同时跟进的是小班化管理的办法。“很多乡镇小学,学生才个位数,人这么少,就实行私塾式的管理模式。”他说,老师跟学生就像一家人,大家在一起生活、学习。他要求乡镇小学的老师,必须要跟孩子在一起吃饭、一起做游戏。
声音
专家学者: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肖北婴认为,德化乡镇学校的现象,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十几年来,很多地方对此进行探索,应该可以慢慢完善。”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刚认为,这是“农村空心化”引发的问题,由于学生过少教师多,且都是年纪大的教师,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很难保证和提高,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可能有影响。
人大代表:发展乡镇经济吸引生源返乡
对比德化的现象,泉州市人大代表、泉州九中校长张萍萍说,近年大量外来工子女涌进泉州市区的中小学,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市区学校过于饱和,很多外来工子女找不到小学入学。
“今年丰泽区小学生有近三分之二是外来工子女,初中的比重也占58.5%,其中不少来自德化等外县市。”张萍萍说,现在很多市区、城镇的中小学一个班级就有五六十个学生,但其实“小班化”会让教学更加轻松。
张萍萍建议,最好的出路是发展当地经济,把这些“出走”的劳动力吸引回去,从而带回生源。(本网记者 林继学 张帆 田米 见习记者 彭思思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