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阳光学子学有所成 回德化组织义诊
牡丹(左一)为市民宣传安全用药知识
闽南网7月16日讯 前天,一场义诊活动在德化县城瓷都广场展开。这场活动,是由福建医科大学药学院的11名学生组成的小分队策划发起的,邀请德化县5名医生加入。
在这些学生中,来自德化的女生林牡丹,有个特别的身份——海都阳光学子。两年前,她依靠社会的帮助,圆了大学梦。她说,两年过去了,她终于有机会兑现自己“回报社会”的承诺,回到家乡,为家乡的人民做点事情。
家贫面临辍学 关爱助她圆梦
牡丹来自桂阳乡,是个从小住在大山深处的农村孩子。2011年夏天,她参加高考,成绩超过本一线,但她家里的情况,却很难实现她上大学的梦想。记者当日到牡丹的家中时,看到她睡的床,是用长凳和木板简易搭成的,大热天的,连风扇都没有。家中最值钱的,是那五大麻袋的稻谷。和牡丹相依为命的父亲,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又因为上山割松油,不慎坠落,落下残疾,走路一瘸一拐。
可牡丹热爱学习,坚持要走出大山,在最困难的时候,她成了“海都阳光学子”。很快,就有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为她解决了第一年的学费,这朵深山里的“牡丹”,也才有机会绽放。为了能够常回家看看,照顾父亲,牡丹毅然选择了省内的大学。
不忘回报社会 带队回报家乡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们在我困难的时候,对我的帮助。”上了大学的牡丹,不忘感恩,她写来感谢信,经常做志愿者,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人。
牡丹现在刚结束大二的学业,在学期还没结束前,她和学院的其他同学就在忙着策划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最终把地方选在德化,牡丹很开心,“我终于有机会兑现我说过的话,为家乡的人民尽一份力了”。
前天早上,学生们邀请德化县医院的5名医生,在德化瓷都广场开展义诊,这也是这次暑期实践中的一场“重头戏”,在活动进行的同时,也宣传家庭小药箱的使用、安全用药常识和过期药物的妥善处理方法等。
“我很高兴,也很感激,是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成就今天的我,也很感激我的队员们不畏劳苦和我来到我的家乡,服务我的家乡人民。”
□捐助动态
又有两名学子被好心人认捐
周末两天,本报助学组的热线也是响个不停。晋江陈先生经营食品生意,他想一对一捐助13号寒门学子许耀辉,助他完成大学学业。在晋江永和做贸易的林先生,有意一对一捐助12号学子刘清高,林先生是个热心人,平日里就喜欢帮助左邻右舍和贫困老人,这阵子他看到本报助学报道,便立即打来热线电话,“多少帮一些,这也是种缘分”。
在晋江做外贸生意的曾先生,则想一次性向本报助学组捐助3000元,分配给那些未被认捐的学子,尽一份力。
利群阳光助学申报方式
◆报名条件: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今年高考公办本科录取新生(不含免学费专业),原则上不与其他公益活动重复资助一名学子。
◆报名方式:拨打海都热线通968111,告知学子的详细信息,或写信到泉州市丰泽区泉秀街恒祥大厦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15楼“阳光助学行动组”。
◆资助形式:活动一次性资助每名阳光学子5000元人民币。
◆申请资料:
(1)申请书或申请表1份(贴1张1英寸近照);
(2)身份证复印件1份;
(3)贫困证明1份(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以上政府相关部门出具);
(4)高考录取通知书复印件1份(可在通知书到达后补交)。(本网记者 陈邵珣 韩影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