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鱼”台风灾后一周年 记者重访德化水口镇梨坑村
梨坑村渐渐恢复往日风光(张九强 摄)
9月26日,德化县水口镇梨坑村村部门口的木制观景台上,几位老人正在悠闲地聊着。不远处的河道中,一台挖掘机正在轰隆作响,忙着清理河道。“听说再过一段时间,受损的河道就能全部修好。”村民黄老伯将打听来的消息与几位老伙伴分享,“桥架好,路也通了,现在来去都很方便。”
而就在一年前,台风“莫兰蒂”和“鲇鱼”接连来袭,暴雨引发山洪重创梨坑村,严重的溜方不仅冲毁了村民的田园、房屋,更使该村外出通道受阻,成为“孤岛”。
灾害发生后,泉州市领导郑新聪、康涛、陈万里、陈铁晗、朱团能等高度重视,先后多次到梨坑村,现场检查指导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市领导的指示,投入巨资,大力支持梨坑村开展灾后自救及重建家园工作。
时光荏苒,经过一年的努力,梨坑村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近日,记者再次来到梨坑村探访,于是便看到文章开头的一幕。
黄木全的老房子在去年的台风中被泥石流冲毁(陈明华 吴有森 摄)
桥梁飞架道路通畅
山村重新焕发生机
从水口镇区驱车,沿着蜿蜒山路,记者一行向梨坑村进发。沿路可以看到,原本被冲毁、淤积的排水沟,已清理干净,并全部铺上了水泥。多处塌方卡脖子路段,建了涵洞、架了桥梁,被山洪冲毁的梨坑桥,也已重新建好。
修整后的道路平坦顺畅,不到30分钟,记者一行就抵达梨坑村村部。而在去年9月29日,即灾后第二天,当地道路中断,记者历尽千辛,从水口镇区徒步到梨坑村,花了近5个小时。
据悉,在各级部门及武警部队的大力支持下,去年10月4日下午,通往梨坑、昆坂等5个村的生命通道就已全线贯通;去年10月底,通讯、电力、广电受损线路、线杆全部修复;今年6月底,梨坑村、承泽村3座水毁桥梁重建竣工,标志着水毁道路、桥梁全部修复,当地群众出行更加畅通安全。
在梨坑村,记者看到,当日随山洪而来的乱石滩已经被清理干净,河道两侧修起了5米多高的堤坝,一台挖掘机正在河道中清理几块残留的巨石。据介绍,再过一个多月,整条河道的修复工作就将完成。梨坑村这个美丽的山村,正在逐步修复,再次焕发生机。
黄木全在德化县城安置区的新房装修完成 (陈明华 吴有森 摄)
台风来袭山洪暴发
美丽乡村毁于一旦
一年前,谁都没有想到,台风会让梨坑村遭受这么大的创伤!
去年9月27日晚,受台风“鲇鱼”影响,德化各乡镇普遍出现强降雨,水口镇石牛山风力达14级。28日凌晨,大雨引发的山洪导致水口镇区通往榜上、承泽、毛厝、昆坂、梨坑5个村的道路多处塌方,交通、电力中断,倒塌房屋67间,364位村民被困,1人死亡。灾情发生后,市、县领导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指挥救援。
“我妈妈今年100岁了,她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山洪。”梨坑村村民、今年74岁的黄金标说。
黄金标回忆,28日凌晨2点多,雨非常大,他躺在床上,突然感觉地动山摇,门窗哐当哐当直响,“像地震一样!”他担心自己的房子会被溜方冲毁,急忙起床跑到20多米外的村部躲避。才到村部门口,就看到村部外的平台上满是泥石,山洪夹带着泥石从山上冲下来,把桥都冲坏了。天亮后村里人才知道,山洪将风景优美的村子冲得面目全非,原本只有五六米宽的小溪,被山洪冲成一道宽三四十米的乱石滩。从空中看,这道巨大的乱石滩犹如一道伤疤,将梨坑村分成两半。
“还好政府帮忙,第二天就通电,一个星期就把路抢通了,要不然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办。”梨坑村村民、80岁的黄祖楮感慨,当时没水、没电,人也没法进出,要是仅靠当地村民的力量,不知道何时才能把路修好。
土步山卡脖子路已修好通车(明华 摄)
梨坑村被山洪冲毁的房屋 (潘登 摄)
被山洪冲毁的房屋已经清理干净 (明华 摄)
去年梨坑村被山洪冲刷,一分为二,桥梁被毁。 (潘登 摄)
市领导多次进灾区
关心指导灾后重建
风雨无情人有情!不论是全力防御台风“鲇鱼”期间,还是台风过境后漫长的灾后重建阶段,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被市领导记挂在心头,并落实在行动中。
去年9月28日凌晨,“鲇鱼”登陆,强风暴雨席卷全市。当日天刚破晓,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新聪就率队驱车2个多小时前往灾区。在梨坑村,近10米长的塌方路段挡住了汽车前行的道路。郑新聪随即下车,与前来抢险救灾的120多名武警官兵一道,徒步挺进灾区最前线。风雨中,站在随时可能再次塌陷的路面,他针对道路抢通、科学施救、灾情上报、群众生活需求保障等问题一一部署。
“鲇鱼”登陆后,紧随而来的是国庆长假。郑新聪放弃休假,分别于10月1日、10月4日两次前往德化,察看受毁公路抢通进展情况,徒步进入受灾村看望慰问群众。4日下午,郑新聪徒步半个多小时进入梨坑村,面对受灾群众,他动情地说:“百年一遇的灾害重创梨坑村,我们看了也很心痛。”他再三叮嘱大家,要听从党委政府安排,安心住在避灾点,危险未解除前,不要擅自返回。
灾后重建工作事关民生,牵动着市领导的心。
台风“鲇鱼”重创梨坑村过去一段时间,村里遭损毁的住房、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农业生产,以及灾毁耕地、地质灾害隐患处等重点灾后重建工作推进得是否顺利?群众的生产生活是否得到妥善安顿?这一系列问题,市领导记挂在心。今年3月27日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主任会上,郑新聪在组织讨论灾后重建工作专题调研方案时,特地提议增加梨坑村为调研地点。台风来的时候,他特地去看了这个村,“我想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4月12日至14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包括梨坑村在内的南安、永春、德化的16个重建点,实地考察灾后重建工作。
一年来,泉州市、德化县、水口镇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市领导的指示,投入巨资,大力支持梨坑村开展灾后自救及重建家园工作。据水口镇党委书记赖诗坛介绍,去年灾后,政府总共投资了3000多万元,完成环石牛山等乡村道路水毁溜方清理;修复水毁塌方104处4.76万立方米;修复涵洞7个、公路排水沟6公里;挖方5.2万立方米,填方3.8万立方米;建设波形钢护栏4.3公里;在溜方、塌方等危险路段增设警示标志130多块。
梨坑村河道修缮工作进展顺利 (明华 摄)
政府补助及时到位
受灾群众进城安居
在梨坑村村部右上方,有一座刚建好的房子,据村民介绍,那是村里黄氏族人的一座祖厝,去年曾被台风“莫兰蒂”造成的溜方冲坏。村民黄成克介绍,他们这一脉的族人,商量后决定重建祖厝,按族里人头每人出资500元,筹钱将祖厝重修起来。这座祖厝是梨坑村受灾后,村子里重建的唯一一座房子,其他受灾户都到县城购房安置了。
梨坑村村民黄建财原本是国定贫困户,他的老宅子在去年的台风中受损,无法住人。据挂口梨坑村的水口镇党委副书记潘堡强介绍,当时各级政府部门补助黄建财15万余元,让他重建房子。当时全村找遍了,都找不到一块适合建房子的地方,最终他选择到德化县城城东购买保障性住房安置。
有房子住,还要有活干才能生活。黄建财说:“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我找到一份清洁工的工作,每个月有1800元的收入。如今我能安居乐业,多亏了政府的扶助。”
村民黄木全的房子也在台风中受损,一半被冲毁。在政府补贴4万元现金后,他在德化县城城东的保障性住房小区,购买了一套90.9平方米的房子安居下来,他说:“孩子要读书,我要打工赚钱,在县城比较方便。”
梨坑村党支部书记黄玉誉说,全村共有12户村民的房子在台风中受损或被毁,他们在政府的补助下,都选择在县城购买县政府统一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并在县城打工谋生。
赖诗坛介绍,受灾后,水口镇迅速制定实施灾后重建及恢复生产工作计划,及时妥善安排好倒房及损房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全镇86户受灾户争取到保险理赔45.7万元;倒房及严重损房的53户群众获得灾后重建补助222万元。全镇18户重建户于当年春节前全部搬入新居,35户受灾户全部搬迁安置在县城。
台风过后,满目疮痍的路面。 (潘登 摄)
借力石牛山开发
筹建艺术家村落
梨坑村有村民720多人,但常住人口只有50多人,大多是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黄玉誉说,梨坑村是有名的长寿村,目前村里最年长的毛锥阿婆已经100岁了,在她后面还有一名99岁、一名98岁、一名97岁的老人。全村90岁以上的老人有9名,80岁以上的老人有20多名。而且,他们大多生活能够自理。
平时,留守老人在村里种点田、养些鸡鸭,儿孙们节假日回家,就让他们带点出去吃。有多余的,还可以出售,赚点零花钱。
记者采访时,村民们纷纷表示,村子正在逐步恢复,游客很快会再来游玩,村里的年轻人也可以回村赚钱,村子有望恢复往日热闹的景象。
德化石牛山旅游景区目前正在改造提升。为保障游客安全,石牛山主峰景区、岱仙瀑布景区于9月10日起至2019年(暂定)关闭。改造提升之后,景区将有玻璃观景台、悬崖栈道、索道等,景色更加美丽,游客的体验也将更丰富。
梨坑村的升级改造,将与石牛山的整体规划相结合,被规划定位为艺术家村落。
赖诗坛信心满满地说,下阶段水口镇将结合石牛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规划设计实施,紧抓县委、县政府重点打造石牛山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将美丽家园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协调推进梨坑艺术家村、昆坂竹林天堂、坂里红色曙光、榜上中药养生村等项目,建设全域旅游新精品,全力打造海西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强镇。(记者 陈明华 蔡紫旻 通讯员 吴有森)
通往梨坑村的路已修好畅通 (张九强 摄)
台风过后,土步山一段路变成卡脖子路,记者从临时搭建的桥上惊险前行。(潘登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