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县水土流失率从23.83%下降到19.8%

泉州晚报   2018-05-17 17:52

­  “翠波千顷满眼绿,花开河岸香万里。”站在官桥镇恒美村村民王仕达家7层高的楼顶上放远望去,只见河道蜿蜒纵横,漫山草木含黛,遍地芳草如茵,犹如一幅舒展不尽的绚丽画卷,每一笔都是令人惊艳的浓墨重彩。

­  如果不是亲身见证,谁会相信,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大地,几年前竟是沟壑纵横、土柱林立、水土流失严重的崩岗群?

­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安溪县就向水土流失“宣战”,如今初战告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4平方公里,治理崩岗5450处,水土流失率从23.83%下降到19.8%。近日,笔者随水土治理工程人员走访多处治理点,感受科学治理模式下发生的“山川巨变”。

­  综合治理“锁”泥沙

­  赏花、钓鱼、采野果、拓展训练……近来,位于官桥镇碧一村和仙都村花千谷景区内春色满园、游人如织。而在6年前,这里的景象与现在截然不同。

­  2012年之前,花千谷所在地是绵延555亩的崩岗群。这里山头林立,山体支离破碎,每年流失泥沙量就达7714立方米。严重的崩岗侵蚀,不仅破坏自然生态,还冲毁埋压耕地,淤塞河道,抬高河床,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甚至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  2012年,安溪县开始治理这一崩岗群。专业治理工程队开赴这一区域,用挖掘机把陡坡一铲一铲削平,然后平整,砌起挡土墙,为崩岗设下“第一道防线”。尔后,修通排水沟、蓄水池,设下“第二道防线”,再分区分块修建好机耕道路,设下“第三道防线”,层层阻击,迟缓泥沙向下冲力,锁住泥沙。

­  安溪县是国家级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县,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Ⅰ类重点县。据2011年年底水利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690.34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23.83%。

­  “根据崩岗侵蚀形成与发展过程、侵蚀特点、发生规律,对崩岗采取筑坝削坡等整治办法,疏导外部能量,固定崩积体,达到控制崩岗侵蚀,提升生态效益目的。”安溪县水土办主任施悦忠介绍,经过治理,仙都崩岗侵蚀区共整理出土地250亩,然后通过引进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水果、树苗木、名贵中药种植基地,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也提升经济效益。

­  种留结合“增”肥力

­  如果说筑坝削坡是“防守战略”,那么种植树木苗木,做好植被保护则是“稳步进攻”策略。经过种留结合,唤醒土壤“原力”。但种什么和怎么种大有讲究。

­  官桥镇区众多住宅小区后面有个观测场,别看它不起眼,却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水土流失监测点,同时也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监测区唯一监测站点。

­  “站点建于1980年,除采集数据,另一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植被、植物固沙护土增肥能力对比,为水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站点负责人吴振福介绍说。

­  笔者看到,监测站共有7个径流小区,有的是裸露小区,有的是种植茶树,还有的是种植其他植物。降雨时,监测人员对采集各小区水土流失数值,通过比对臻选出适合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的植物品种,得出种植密度等相关结论。

­  官桥恒美小流域就得益于观测场试验成果。2003年,安溪县开始对恒美小流域进行治理。采用梯壁种植平托花生、膨箕菊等草种,选留马唐草等土生优良草种。施用牛栏、兔栏里畜粪。通过种留结合,以肥促发的植被重建法,恢复土地肥力。

­  如今的恒美小流域,茶园垄垄,绿意满满。茶农正利用好天气,采制春茶。茶园梯壁上种着各种说不出名字的野草,茶园中套种各种树木。茶园排水沟排出的是清澈的水,集中收集到蓄水池中,为茶树生长提供灌溉。

­  经数年甚至是数十年涵养,山川已大变样。有关数据表明,通过“上堵、下截、中绿化”办法,治理区植被覆盖率提高33%以上,年增加蓄水量300多万立方米,年拦蓄泥沙量达到20万吨,实现保水保土保肥生态效益。(林钦固)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