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科技农夫”为植物调制光配方

泉州晚报   2018-04-24 19:29

李阳在植物工厂外部展厅介绍情况 (陈林森 摄)

  不需要阳光、土壤,能种出青翠欲滴、口感上佳的新鲜蔬菜吗?答案是:能。位于安溪湖头镇的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内,中科三安植物工厂借助计算机对植物生育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以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就能产出时下市民热捧的健康蔬菜。如此颠覆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出自一批学有专长的科技人才之手。从事植物光配方研究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光生物学博士李阳正是其中之一。与光合作用打交道近20载,他说:“将光合作用研究成果应用于光生物产业,更让人有成就感。”  

­  植物调光师为每一种植物量身订制光配方

­  换上里外两层无菌服,穿戴手套用酒精揉搓,着靴蹚过消毒液池后,移步到风淋室进行除尘……在李阳的带领下,记者步入了植物工厂十万级净化生产车间。所到之处,灯光“柔和温婉”,气温舒适“宜菜”,绿叶“一望无垠”。平均每天有1.8吨无污染、高品质的蔬菜从这里运往人们的餐桌。

­  没有了阳光,蔬菜还能旺盛生长的奥秘何在?李阳指向自主研发的LED蔬菜栽培专用灯,“就像婴儿成长需要配方奶粉,植物生长也需要‘光配方’。”具体而言,就是根据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提供合适的光谱、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通过量身定制的“光配方”实现植物更快地生长、更高产量和更优品质。

­  众所皆知,要想找准钢琴音,调音师都得下一番苦功夫。事实上,“调光师”之辛苦有过之而无不及。“植物‘光配方’的研究是一个复杂和系统的工程。”李阳娓娓道来,尽管大部分植物对太阳光的吸收范围是相似的,但不同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光质的需求还是存在差别的。比如,增加适量的远红光能有效提高某些蔬菜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但对其他植物的影响却可能完全相反。因此,需要弄清每一种植物的个性需求,开展光与植物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并进行大量的生产性研究,试验周期长,研究难度大。“生菜的光配方研究大概历时一年半,而药用植物的光配方所需研究时间会更长一点。”李阳如是说。

­  扎根基层将理论成果转化为产业化应用

­  干一行爱一行,从1999年开始研究植物光合作用,到如今将科技成果从理论转化为现实,李阳奋斗的脚步不曾停歇。

­  2016年4月,植物工厂建厂之初,为全程保障项目的水准,李阳和同伴们长期扎根于湖头光电产业园内,在生产一线“服田力穑”。开发各类植物营养液的龚化勤博士、研究药用保健植物栽培的郑延海博士、负责生产的李鹏博士、负责种子优选和水培技术的李晶博士、担负次生代谢调控技术的王治博士、负责特种药用植物栽培的宁秋实博士……李阳的“小伙伴”个个才高八斗。因为研究领域涉及每一种植物,很多工作都需要相互配合、加班加点完成,李阳说,“大伙齐心协力的奋斗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  如今,带领着一支团队的李阳已不必再天天守着蔬菜。他将更多的时间放到研究院里,致力更高层级的药用植物光配方研究,但仍然保持每周到植物工厂两三次的习惯,以解决生产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从“科研专家”到“科技农夫”,李阳享受到前所未有的获得感。“从前,我们是在实验室研究基础理论,离真正产业化应用有很大的距离。”李阳如此看待,现在的工作将理论成果转化为产业化应用,既真正做到了“立足科研、服务生产”,也响应了中科院关于新时期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倡导。

­  像李阳这样扎根基层的高层次人才,在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里并不鲜见。短短几年间,在泉州人才“港湾计划”的引领带动下,通过“园区+龙头企业+产业链+人才”等模式引才,这里已经集聚省“百人计划”团队2个、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11人、省引进高层次人才22人、泉州市高层次人才22人。过去的人才“贫地”正加速跃升为人才“高地”,协奏出新时代的奋斗进行曲。(记者陈林森 通讯员陈志艺)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明起,泉州古城这一路段禁行
  • 洛江:项目建设“不打烊” 重点项目“加速
  • 泉州台商投资区:非遗赋能国家级度假区创建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