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台茶脉同根生 两岸茶韵共传承
一片茶叶,承载着数百年安溪人的迁徙传奇,在台湾的丘陵云雾间深深扎根;一缕茶香,裹挟着跨越海峡的悠悠乡愁,将安溪与台湾的血脉情谊酿成了醇厚的文化佳酿。从安溪先民垦荒植茶的坚实足迹,到冻顶乌龙与木栅铁观音枝叶相连的亲密姿态;从包种茶制法的匠心传承,到当代两岸茶王同台竞技的精彩盛景——安台茶缘,早已冲破地理的藩篱,成为两岸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生动写照。
安溪茶商赴台开设的有记茶业公司,是台湾早期知名的茶行之一。图为保留下来的有记制茶的焙笼间。
台湾茶种里的“安溪基因”
翻开台湾茶叶的基因图谱,里面深深镌刻着安溪的印记。台湾学者程大学在《台湾开发史》中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粤人至莺歌石庄垦拓,后来闽粤械斗,安溪人许丁来此地种茶,粤人悉去,以名茶山。”许丁渡海垦台种茶,成为台湾茶史拓荒者的典型代表。历史上,因土地和人口压力,大批安溪人选择渡海垦台。他们从安溪出发,辗转抵达厦门,再从淡水登岸,选择与原籍地形相似、有山有水的丘陵地带拓荒垦植,如台北木栅山区等,他们以农为生,同时将故乡的茶树带到了宝岛。
冻顶乌龙茶
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台湾名茶之一——冻顶乌龙茶,其源头正是安溪。矮脚乌龙也称青心乌龙、软枝乌龙。1937年福安茶业改良场庄灿彰在《安溪茶业调查》一书中记载:“软枝乌龙相传百余年前(1837年以前),由安溪人移植于建瓯。”1942年《崇安县新志》记载,武夷乌龙茶树系从建瓯移植。清咸丰五年(1855年),台湾南投林凤池又从武夷山移植乌龙茶到台湾冻顶山,后来便有了冻顶乌龙茶。从安溪到建瓯,再到武夷山,最后到台湾,冻顶乌龙流淌着的也是安溪乌龙茶的基因。
台湾乌龙茶的另一经典——木栅铁观音,与安溪乌龙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记载,清光绪年间,家住马峰山下、遮头溪畔的安溪大坪萍洲人张乃妙跟随其继父,辗转来到台湾。抵达台湾后,父子俩选定台湾新店大崎脚的鸡心尖山麓,一锄一镐地开垦茶园,种上从家乡带来的茶苗。此后,张乃妙又在台湾木栅山区,寻找到与家乡马峰山地理气候特征相似的樟湖山,并在此开发茶园,种下从家乡带来的12株铁观音。这批铁观音茶苗也成为台湾木栅铁观音的起源。诗人林荆南还为此赋诗:“茶尊木栅铁观音,枞本安溪史迹寻。”
早期台湾传统功夫茶组具
无论是地方志的细致记载,还是文人墨客的笔墨留痕,都能从中探寻到台湾茶叶种质的脉络。从茶叶种质溯源的细微之处,便能清晰且深刻地洞察到安台两岸茶叶之间那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深厚渊源。
制茶工艺、茶文化中的安溪印记
安溪茶人带来的不仅是茶种,还有制茶技艺的传承。早期,这些安溪移民除了带来茶种,在茶叶种植与采摘环节,也完全遵循安溪传统的方法进行操作。后来,在乌龙茶生产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茶叶特性与市场需求,独具台湾特色的包种茶应运而生。
文山包种茶
根据台湾《南港志》记载,包种茶由清嘉庆年间的安溪人王义程所创。他以传统制法融合闽台风情,开启台湾包种茶的百年辉煌。由于将茶叶包成长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盖上茶叶名称及行号印章,故而称为“包种仔茶”或“包种茶”,并在台北茶区倡导及传授制法。如今,文山包种茶作为台湾北部乌龙茶的代表,与冻顶乌龙茶齐名,享有“北文山、南冻顶”的美誉。
清光绪十一年,安溪西坪人王水锦、魏静相继入台,在台北县七星区南港大坑(今台北市南港区)从事包种茶的制作研究,并被台湾当局聘请为讲师,向全省讲授包种茶制作技术。每年春秋茶两季,他们都会举办包种茶制作技术讲习会,持续几十年,对包种茶产制技术的传播普及与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台湾的茶叶》中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年),刘铭传促使大稻埕各茶行组成茶郊‘永和兴’,四赴安溪招聘制茶师傅,传播制茶技艺,对台湾包种茶、乌龙茶采制技艺进行改良,并大力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见,这些安溪茶商与制茶师傅的到来,促进了台湾茶叶生产制作技艺的发展,奠定了台湾茶叶的品质基础。
早年,台湾多地因茶叶贸易而繁荣。图为旧时台湾妇女走出家门,协助汰除毛茶中的杂物。
茶路即商路,安溪人以茶为舟,在商海中劈波斩浪。细数台湾茶贸易,安溪人的身影随处可见。姚鹤年著《台湾的林业》记载:“今北宜公路前身,即为道光年间安溪茶贩所开之茶路古道,此路由大坪林入山,沿北势溪出头城;另一条路由大溪越山至双溪乡大坪,经双溪头而出汐止”。《台湾茶街》一书中称:“安溪人走出‘茶路’,更走出了茶叶经营网络世界。台北市大同区内的百年茶行有:王有记、王瑞珍等都是来自安溪的茶商,他们凭着空手打拼,对抗洋行的外资优势,为台湾发展书写了历史!”
明朝时,台湾省台北市有一条街名叫“赤峰街”,居住的群众都是从安溪西坪赤石聚斯楼迁移过去的,1673年,聚斯楼受强烈台风暴雨袭击,损坏严重,屋面全部翻修,维修资金依靠西坪林氏第九世台湾台北赤石街林朝发茶庄资助。
清末时期,闽台茶产业兴盛,也是两岸茶产业相互交流最密集的年代。随之而来的,是闽台茶文化的互通互融。台湾的很多茶文化习俗都是由福建地区传入。《台湾通史》记载:“台人品茶,与中土异,而与漳泉潮相同。”
台湾民俗专家沈明达到安溪县大坪乡采集茶歌时发现,安溪茶歌和基隆茶歌的词曲几乎完全一样。据了解,乌龙茶传入台湾之后,安溪的茶文化习俗也相继传入台湾,如茶歌、茶舞、茶艺、茶王赛等,并不断演绎和发展。茶文化的交融,有力地推动了安台之间的文化沟通与产业交流。
台湾阿里山茶园
新时代安台茶产业融合之路
历史的风云曾短暂阻隔茶香,但血脉的联结从未断裂。20世纪80年代,两岸开放往来,茶叶成为一条沟通的纽带,连接起安台之间的地缘、亲缘关系。从此,安台两地茶业的交流、合作便接连不断。
1986年,随着台湾大学教授吴振铎夫妇来福建,两岸茶界交流打开了通道。1989年,台湾南投茶农20多人组成茶叶访问团,首次赴安溪参观访问,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1997年11月,时任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范增平率领代表团10人,前来安溪参加“海峡两岸乌龙茶发展战略研讨会”;2001年,安溪举办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两岸许多民间人士前来赴会、以茶会友,两岸茶缘由此演绎出更浓郁的乡情;2010年11月,安溪举办首届海峡两岸茶机械博览会;2010年12月,首届闽台茶乡交流会在福建安溪举行,两岸茶乡代表发表了《闽台茶乡共同宣言》,提出“乡镇联盟”的新思路,通过多形式、高层次、宽渠道的交流合作……安溪与台湾逐步迈向更高层面的茶文化交流。
如今,台湾各茶区依其生产制作环境及特性而发展出各种特色茶。图为台湾茶厂里正在进行萎凋程序的茶青。
随着两岸交流的持续深化,一大批台湾茶企赴安溪生产经营茶叶,台湾的茶树品种、制茶机械设备、经营推广理念也随之被带到安溪,与当地茶产业融合互鉴。可以说,茶已成为安台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在安投资发展的台资茶企就有30余家。此外,安台合作还涉及茶叶机械、茶食品、茶文化旅游等诸多领域。
与此同时,安溪还通过茶文化学术交流、茶道茶艺切磋、好茶品鉴等活动,密切两岸茶业界交流,推动安台茶业的发展。据了解,安溪县茶业发展促进会已连续十三年参与举办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成就一批“两岸茶王”明星产品;安溪与台湾阿里山茶叶协会以茶为纽带,构建起“产、学、研、销”全链条合作体系。从茶科技研发到茶旅路线打造,从青年创业孵化到茶文化IP共创,安台茶缘正跨越三个世纪,在融合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今,乘着两岸融合发展的浩荡春风,茶树同根、技艺同源、文化同脉的两岸茶人,正以茶为媒,在科技共创、文旅融合与青年合作等领域,谱写新时代茶产业共生共荣的华美篇章。
安溪与台湾的茶缘,是地缘相近的见证,是血缘相亲的印记,更是文缘相承的象征。从一片茶叶的迁徙到一条产业链的共生,两岸茶人以茶为笔,共同书写着“茶和天下”的壮丽诗篇。未来,随着茶香通道的持续延伸,安台茶产业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融合之花。(记者 陈和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