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锥:一家不忘桑梓 两代乐育英才

安溪报-安溪新闻网   2021-04-01 20:41

  祖籍安溪县的旅外侨胞林锥女士,情系故里,与丈夫刘鸿基和儿子刘水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在家乡慷慨捐资兴学,乐育英才。丈夫去世后,她继续与儿子在家乡捐赠兴建教育基金楼,收益用于奖学助学,至今已资助五千多名学子,三次荣获省政府颁发的金质奖章和奖匾。

  情系桑梓捐资兴学

  出生于安溪县蓬莱镇的女侨胞林锥,早年与丈夫刘鸿基离开家乡前往海外经商,创办鸿福五金私人有限公司,经营五金出入口业务,夫妻合力经营。由于经营得法,生意兴隆,事业蒸蒸日上。夫妻在事业有成之后,就开始关心家乡的事业。

  刘鸿基、林锥伉俪身居异域,情系桑梓。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回家乡探亲,认为家乡事业要发展,就要培养人才,而要培养人才,就要发展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家乡的教育事业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夫妻就想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点力。

  安溪一中是当时全县唯一的省级重点学校,刘鸿基、林锥伉俪虽不是该校的校友,但他俩却非常关心该校事业的发展。1991年,刘鸿基、林锥伉俪捐资为安溪一中购置64位语音设备;1996年,又捐资在安溪一中创设“刘鸿基、林锥奖学基金会”,奖励每年高考成绩最好的前十名优秀生。

  刘鸿基、林锥夫妇关心家乡蓬莱镇美滨村和鹤前村发展。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起,捐赠兴建魁美小学校舍、兴建鹤前小学教学楼,并为这两所小学创设教育基金会,奖教奖学。1999年,刘鸿基、林锥夫妇捐建鹤前小学,并捐赠鹤前村、美滨村修建公路和美滨小学的办学经费。

  2000年,刘鸿基在新加坡辞世后,林锥仍然捐资兴学,创设“安溪县刘鸿基、林锥教育基金会”,每年资助全县200名成绩优秀而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100名,每人200元;初中生100名,每人300元。

  林锥一直在关心安溪一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她获悉该校将在2004年8月举办80周年校庆时,特地偕其子刘水兴来到安溪一中,热烈祝贺该校80周年校庆,并捐赠一笔资金,作为校庆经费。

  受助学生超5000人

  为了使用于奖学助学的各项教育基金不受存款利率波动的影响,使奖学奖教助学的基金能够有不断的活水来源,林锥决定再捐赠资金,在城区龙湖兴建教育基金楼。为纪念丈夫刘鸿基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贡献,林锥母子决定将基金楼命名为“刘鸿基教育基金楼”,于2005年10月动工兴建。

  2007年3月22日,刘鸿基教育基金楼举行落成典礼,林锥和儿子刘水木、刘水兴一起回乡参加落成典礼。基金楼占地36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是一幢临街7层大楼。县领导和林锥共同为刘鸿基教育基金楼落成剪彩。

  刘鸿基教育基金楼建成后,林锥母子将基金楼移交县教育局管理,并设立“安溪县刘鸿基教育基金会”,租金收入用于各项奖学奖教和助学,其中25%作为安溪一中奖学助学基金;55%由县教育局统筹安排全县奖学助学奖教基金;10%作为魁美学校和鹤前小学奖学助学奖教基金;10%作为基金楼的维修基金。

  由县教育局安排的助学和奖教基金,每年用于资助全县300名优秀贫困中小学生,其中小学生100名,每人200元;初中生100名,每人300元;高中生100名,每人500元,由县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安排,分别发放到各所学校,由学校资助给优秀贫困中小学生。至今已经发放13年,共资助全县优秀贫困中小学生4200名。加上以前安排的奖学助学人数,得到林锥奖学助学的学子,总人数已经达到5000多人。

  刘鸿基、林锥伉俪和儿子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捐资兴学,造福桑梓,受到家乡亲人赞誉,也得到上级政府的表彰,从1997年至2007年,林锥一家人先后三次荣获省政府颁发的捐资办学和捐办公益事业的金质奖章、“乐育英才”和“惠泽桑梓”奖匾及荣誉证书。 (陈克振)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