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四链”融合 聚势共赢
今年1至8月,漳州市漳浦县三大重点产业链总产值达685.95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79.27%,“压舱石”作用凸显。其中,石油化工在两家链主企业阶段性检修的情况下,依然实现574.39亿元的产值体量;再生能源增长9.18%;纸制品制造尤为亮眼,以94.21亿元的产值实现52.86%的同比高增长。当前,漳浦正以产业为基、创新为魂、资金为活水、人才为支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上按下高质量发展的加速键。
强基固本:产业链与创新链双轮驱动
多年来,漳浦将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聚焦石油化工、再生能源、纸制品制造三大重点产业链,构筑起县域经济的“四梁八柱”。2024年,漳浦入选全省首批重点产业链试点县。
产业的蓬勃发展,源于前瞻布局与科学规划。漳浦聘请北京赛迪、闽南师大等专业机构进行系统谋划,《漳浦县县域重点产业链实施方案(2025—2030年)》已形成初稿,更为具体的三大产业链发展规划与招商图谱正式印发执行,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以古雷石化基地为核心,漳浦强化古雷石化、腾龙芳烃等链主企业的龙头地位,向精细化工、新材料等高附加值领域延伸。今年上半年,晋江市染整行业协会考察赤湖工业园,拟投资建设染整产业园,正是石化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的关键一步。在纸制品领域,总投资176亿元的联盛浆纸扩建项目完成备案并启动前期工作,建成后将有效壮大产业链规模。
产业链的稳固离不开创新链的加持。漳浦积极营造“双创”氛围,成功培育4家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以及1家省级、5家市级技术转移机构。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重点推动中财管道、鑫艺隆新材料、凯盛新能源等17家三大产业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时,成功培育漳州伟伊化纤、福建福船一帆2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并推荐凯盛新能源申报新一批冠军企业,创新动能持续积累。
融通赋能:资金链与人才链协同灌溉
资金链与人才链方面,漳浦精准施策,让金融活水畅流实体,让天下英才汇聚浦邑。
面对企业的资金需求,漳浦主动作为,梳理三大产业链核心及上下游企业名单,于2025年4月与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对接,由金融机构牵头提供资金支持。9月在漳浦举办的“四链融合·聚势共赢”省级试点县域重点产业链对接会上,兴业银行现场进行金融推介,促成银企深度合作,全力纾解产业链重点企业的融资之困。

漳浦还用足用好各级财政资源,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创新。2024年,漳浦向三大重点产业企业发放科技类补助资金816.83万元,激励企业积极投身于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此外,对去年获得省级技术改造设备投资补助的5家企业,加快兑现补助资金,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发展之道,唯在得人。漳浦紧扣产业需求,运用“精英惠浦”政策,加大人才引进与服务力度。目前,全县共有10人次获得市级“双创之星”“首席科技官”荣誉,其中三大产业人才占比高达40%。今年4月,漳浦上报的3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中,工业领域占9人,2人直接服务三大重点产业。
在引才上,漳浦频出实招。今年5月,漳浦与李志远等6名博士组成的博士服务团签订服务协议;7月,陈志立等11名在沪漳浦籍博士回乡举办服务工业企业论坛,深入企业“把脉问诊”;在9月的“四链”融合大会上,漳浦正式聘任陈秉辉等3位教授的团队为产业链技术指导专家团队。漳浦正在构建完善一个多层次、高水平的智库,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融合聚势:“四链”一体勾勒高质量
发展新路径
漳浦的实践表明,“四链”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产业链的布局,牵引着创新链的攻关方向、资金链的投向和人才链的集聚重点;创新链的突破,提升了产业链的价值,也吸引了更多金融资本和高端人才;资金链的保障,加速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支撑了产业链的扩张和人才价值的实现;人才链的汇聚,则是一切活动的核心,是驱动其他“三链”升级的根本动力。
融合的典型案例俯拾皆是: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上,鑫艺隆新材料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的合作项目获省科技厅40万元立项补助;联盛浆纸与广西大学王双飞院士共建院士工作室,聚焦解决水处理技术难题;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申报省级科技项目,产学研对接日益频密。
在资金链与创新链衔接上,政策补助精准投向企业的科技研发与技术改造,6项在库重点技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约18.4亿元,实体经济保持强劲投入力度。
在人才链与产业链结合上,博士服务团、专家团队的智慧直接服务于企业一线,破解技术瓶颈,规划发展路径。
从产值数据的强劲增长到链主企业的带动延伸,从院士工作室的揭牌运行到博士服务团的频繁互动,从银企对接的务实举措到政策补助的及时有力……漳浦正以系统思维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汇聚“聚势共赢”的磅礴力量。这条以“四链”融合为特征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已然清晰,一个“奋进千亿、争创百强”的新漳浦正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广阔的蓝海。
·链上观察·
以“生态观”重塑县域竞争力
漳浦“四链”融合的实践,本质上是对传统县域竞争逻辑的一次超越——从追求单一要素的“政策洼地”,转向构建滋养产业的“生态雨林”。这一转变,标志着县域经济竞争已进入以“系统性生态能力”为核心的新赛道。政府的核心职能,从资源的“分配者”转变为创新生态的“架构师”。
政府不再仅仅思考“引进什么企业”,而是更深层次地谋划“企业为何而来、来了如何成长”——通过绘制清晰的产业链图谱,为企业提供清晰的“产业坐标”;通过构建创新平台与梯度培育机制,解决企业“成长中的烦恼”;通过精准的金融对接与人才政策,提供企业赖以壮大的“阳光雨露”。这种基于长期主义的“生态价值”,远比短期的“政策价格”更具吸引力和可持续性。
种种动作表明,漳浦的志向并非被动接受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而是旨在通过深度融合,在三大重点产业链上培育出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技术高地、标准制定地和产业集群地。
这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启示:在新时代,县域完全可以凭借独特的产业生态,在某些赛道实现“反向赋能”,从全球网络的末梢崛起为某个细分领域的中心节点。
当更多县域开始像漳浦一样,用“生态观”来审视和谋划自身的发展,我们将迎来的不仅是几个百强县的崛起,更是整个县域经济版图的结构性升级与价值重塑。这,正是漳浦样本深远的时代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