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从“制造”向“智造”迈进
车间里机械臂有节奏起舞,实验室中科研人员挑灯夜战,创客空间内思想碰撞出的火花四射——金秋的长泰,正上演一场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变革。

东方醒狮研发团队在测试新产品。 王文强 摄
刚落幕不久的第五届民营企业发展大会暨科技大会上,15家研发投入贡献企业、25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颁奖聚光灯下,成为全市民营企业“追新逐质”的标杆。
厦门大学、吉林大学等5所高校同时在长泰落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推动这个闽南县域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加速奔跑。
今年上半年,长泰区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9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7.8%;新签约项目54个,计划总投资12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为长泰的转型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发展方向。
从车间的智能化改造到企业的绿色转型,再到整个创新生态的培育,长泰正在用科技的力量重塑制造基因。
焕新升级
点亮传统产业
在福建东方醒狮储能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AGV小车沿着预定路线穿梭运送物料,数名工人正在监控设备运行。车间数字化看板上,实时显示生产效率、良品率等数据,每一个环节都被精准掌控。
“今年的订单已经排到年底。”公司负责人钟旭航说,自主研发生产的单体1000AH大功率水溶性储能锂电池,即将发往欧洲市场。
在相距不远的漳州宏发电声的智能工厂里,机器人正在完成精密的组装作业。经过数字化改造后,公司中高级生产线占了80%以上,生产效率比2020年提高了40%。公司总经理郭伟国相信,这条投入数千万元的智能化产线,将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在长泰,这样的智能化场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长泰区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推长泰经济开发区获评福建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福建省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统筹推进30家重点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宏发电声高端机电组件项目和深度集成的继电器制造全产业链智能工厂入选福建省级数字经济重点项目、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11家企业入选省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如今,全区9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如明珠般散落在这片热土上,在科技的加持下迎来焕新升级。
绿色制造
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漳州碧山凯盛食品有限公司现代化厂区,4条大型冻干生产线正在安静而高效地运转。透过观察窗可以看到,新鲜的水果和酸奶正在经历神奇的转变:在零下40摄氏度的真空环境中,食材中的液体成分直接升华,保留了95%以上的营养成分和天然色泽。
“我们坚持不加任何防腐剂和人工色素,让消费者吃到最天然的食品。”总经理许碰辉指着刚下线的冻干草莓产品介绍道,每个批次的产品都要经过18道质量检测程序,确保符合国际标准。公司先后取得ISO22000和HACCP认证,2020年通过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21年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绿色制造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在安安(中国)有限公司园区,则是另一番绿色景象。占地381亩的厂区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公司投入上亿元引进国际先进环保设施,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进行全程监控和处理。
“我们不仅要生产优质产品,更要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公司行政副总裁朱国勤说,“通过技术改造,我们可以降低能源消耗10%以上。”
在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绿色转型已成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25年,长泰经济开发区10家企业入选福建省级绿色制造名单。行走在开发区,屋顶的太阳能电站、墙体的垂直绿化、地面的透水铺装,处处体现着绿色制造理念。
聚才留才
厚植创新沃土
如果说智能转型是传统企业的必由之路,那么,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去年4月,长泰区建成全省首个县(区)级综合性政产学研科创平台,通过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发的“产业人才大数据系统”,实现40多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多万家科技型企业、3000多所高校、3.2万家科研机构、500多万名科研人才、500多万名企业人才的数据实时交互,为企业和人才架起了一座精准匹配的“云桥”。
“开发这套系统,核心在于打通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人才资源的‘最后一公里’。”长泰区政产学研科创平台负责人李少陵说,该系统如同精准的导航,让企业在专业人才的海洋里不再盲目撒网,从而大幅提升招引效率。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为当地企业精准对接各类需求69条,构建起人才与产业深度咬合的齿轮。
“从政策咨询到人才引进,从融资对接到市场开拓,特派员总能第一时间为我们排忧解难。”创客林杰组建了一支十来人的团队,入驻长泰“298青年城”,在这里,有导师为他们完善商业方案,有平台为他们提供创新土壤、解决难题。
“从产业园区到创新社区,核心在聚才留才。”长泰经济开发区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加速人才集聚,长泰区出台一系列精准有力的人才政策,建设人才公寓、提供子女入学便利、落实医疗保障等,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夜幕降临,开发区的创新活力仍未消退。实验室里,科研人员还在挑灯夜战;设计中心里,工程师正在优化方案;培训教室里,技能提升课程正在进行……
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不仅需要技术升级,更需要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四链’深度融合,促进县域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长泰区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志忠表示。
报业集团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林婷婷 郑晓梅 马欣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