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大溪:一批“特殊志愿者”的实践之路
近日,平和县司法局大溪司法所创新实践,让一批社区矫正对象以“特殊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大溪镇游客服务中心环境提升公益实践。他们认真清扫公共区域、整理服务设施,用实实在在的劳动优化中心环境卫生,为游客创造更舒适的旅游体验。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融入”
过去,社区矫正多以定期报到、集中学习为主,矫正对象与社会之间始终存在一道无形的墙。大溪司法所跳出传统管理框架,将公益实践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推动矫正对象由“被动接受监管”转变为“主动参与社会”。通过环境整治与就业参观两类活动,既修复其社会关系,又解决实际生计问题,实现了“扶心”与“扶技”的双重目标。
环境整治:一场特殊的“价值救赎”
活动中,矫正对象身穿志愿者马甲,化身环境整治员,认真清扫游客服务中心的各个角落。他们的参与,是一种“价值重塑”,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一位矫正对象坦言:“以前总觉得自己是社会的‘包袱’,如今能通过公益实践让旅游环境变得更美好,才感受到被需要的感觉。”这种从服务中重塑自我认同的过程,远非课堂教育所能替代。
参观作坊:一次精准的“就业启蒙”
公益实践之后,还组织矫正对象走进大溪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区。从原料筛选到成品出厂,矫正对象在参观中直观了解产业全貌,并与大溪市管所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许多人在现场积极提问,表现出强烈的就业意愿。这场“沉浸式”参观,不仅拓宽了他们的就业视野,更点燃了靠劳动重拾尊严的希望。
大溪司法所的这一创新,既提升了游客服务中心的环境品质,也为社区矫正探索出“人性化治理”的新路径。对矫正对象而言,能在“被接纳”和“被需要”中找回自信、学会技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吴雅静、卢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