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讨海”到“兴海” ——依海共富的东山答卷
夕阳为东山澳角渔港镀上金边,渔船在轰鸣声中陆续归港。甲板上,带鱼银光闪烁,黄鱼金鳞耀眼,石斑鱼活蹦乱跳,渔民古铜色的臂膀熟练地传递渔获,汗水与海风的气息融在一起。
这是8月16日开渔后,首批载着“第一口鲜”返港的渔船。“休渔两个多月,订单积压不少,这次专攻近海,就为抢鲜上市!”曾是澳角村老渔民的沈舜民,虽已转做电商,言谈间仍透出“讨海人”的干练。
8月17日,澳角村鲍鱼苗养殖户陈泽贤与妻子在察看230口养殖池鲍鱼苗生长情况。今年,养殖场卖出1000多万粒鲍鱼苗,净利润80万元左右。
天光云影,海天一色。澳角村坐落于东山岛东南端,三面环海,素有“行走于大海的村庄”之誉。从高空俯瞰,两湾新月形海滩划出优美的“X”形,与碧海蓝天相映。
时光退回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澳角村由于没有大渔港,大船靠不了岸、渔获保不了鲜、出海跑不了远,渔民们只能“望洋兴叹”,靠“讨小海”生活。
8月16日,东山县澳角村国家渔港的近百艘渔船驶离港口开启捕鱼季,开渔节吸引了众多游客。
乡村振兴馆里,渔船模型一字排开,静述着耕海逐浪的岁月。“60年代竹排、70年代大桡、80年代排船、90年代木拖网,如今是大钢船。”澳角村村支书林华忠介绍说。
澳角人抓住机遇,自建渔港、更新船只,更开创“五海”产业——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景民宿与海鲜电商协同发展。如今全村拥有110艘大马力钢船、38家加工企业、110余家海鲜电商和40多家民宿,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万元。“渔获满舱让澳角村民从‘讨小海’温饱到‘讨大海’致富,村民家里有别墅、城里有套房、出门有小车、银行有存款。”林华忠说。
澳角的变迁,正是福建第二大岛东山岛“向海谋共富”的缩影。
走进东山县海翔智谷电商产业园,“叮咚”订单声此起彼伏,客服指尖飞快回应咨询;主播热情展示刚到的海鲜:“看这只红鲟,膏满肉厚,现捕现发!”螃蟹张牙舞爪,评论区秒回:“已下单!”“快上链接!”海鲜香气中,“东山海鲜”的名号越传越远。
作为福建省重要的“蓝色粮仓”,2024年,东山县水产品总产量达49.11万吨,规模以上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值高达141亿元,水产品出口额稳居全国县级前列。
靠着“一条鱼、两粒砂”的海洋资源,东山县的海洋水产、玻璃及新材料、沙滩生态旅游三大产业,如同三艘大船向海而行。由三艘“产业大船”牵引同行的,还有61只村集体“小船”——目前,东山全县61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20万元。
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东山县着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乡宿、乡游、乡购项目遍地开花。
东山岛最南端的岐下村拥有“鱼骨沙洲”的海上奇观。“90后”村民陈林锋为游客提供出海、捕捞、泡茶、垂钓、海上餐厅等沉浸式体验服务,带动千户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从经营海鲜大排档到网红民宿,从乘船载客到海上钓鱼休闲平台……
东部滨海旅游带,国际风筝冲浪节、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开渔节、山海艺术节等一系列文旅融合活动轮番上演,让岸上的民房变身民宿、酒吧、咖啡店、大排档等。短短几年间,东山县民宿数量呈几何式增长,目前已有964家,品质也逐渐提升。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20亿元。
与此同时,东山坚持“一岛一城市、一岛一景区”的理念,把城乡、陆海统筹起来,建设绿化、交通、供水、治污、环卫“五张网”,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村村通自来水、镇镇通天然气”,公共服务“同网同质同价”,让农村和城里享受一样的配套。
“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俯瞰东山岛,74个卫星岛礁如绿宝石般环绕,171公里海岸线上五大海湾串联成珠。从传统渔业到现代海洋牧场,从硅砂开采到新能源产业,从靠海吃海到渔旅融合再到共美共享共富——这座“蝶岛”正在碧海蓝天间展翅,飞出一条全域振兴新路径。
游庆辉/图 萧镇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