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习近平同志与新闻舆论工作

新华社   2019-11-10 15:44

四、锤炼新闻为富强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那一年,习近平13岁。谈起这段往事,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地说:“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几次都泣不成声……”他说:“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24年后的1990年,已是花甲之年的3位老记者再次踏上征程,倾情写下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夜读长文,感慨万千,心情难以平静,填词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发表在《福州晚报》上,“……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同志寄思殷殷、志向高洁、心系百姓的情感心愿力透纸背。

  新闻舆论工作是国之大事。善于指导、管理、运用媒体,使之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同志曾对福建许多干部说:“老书记项南说过一句话:‘不会运用报纸广播的领导,是手工业式的领导’,这对我触动很大。”

  善管莫大于身体力行。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许多高级领导干部自己动手给媒体撰写文章。毛泽东同志留下了众多新闻作品,仅收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各类新闻作品就达123篇,被誉为“新华社首席记者”。

  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经常为《福建日报》撰写评论,有人统计,在他主政福建的5年间,共为《福建日报》撰写了25篇评论。

  习近平同志继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闽东报》复刊,习近平同志亲笔撰写发刊词,明确报纸的办报宗旨和编辑方针,并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要求“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

  在河北正定,习近平同志亲自召开由宣传部、报道组参加的专门会,直接给大家讲重点、出题目。

  在《闽东报》,习近平同志发表《滴水可穿石》的署名文章,提倡“滴水穿石”精神,激励闽东人民“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滴水聚成的涓涓细流,将汇成江河奔腾向前”。

  善管重在指与引。在浙江,习近平同志召开省委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看望中央驻浙新闻机构,给新华社浙江分社全体采编人员、其他驻浙中央媒体和省内媒体主要负责人作报告、讲省情,并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为党为民、激浊扬清、贵耳重目”的12字要求。

  在上海,习近平同志专程前往中央驻沪新闻单位和上海各大媒体调研并座谈,嘱咐大家要综观全局、心系大众、勤勉敬业、耳聪目明。早在2007年的这次座谈中,习近平同志就指出新闻工作要关注互联网和网络媒体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给新闻宣传工作、舆论生态带来的新变化,要求主流媒体对此“高度重视,绝不能等闲视之”。

  善用莫过于借媒传声。2003年2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像往常一样到基层考察。他在调研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调研要实实在在,要有问题意识,不能大而化之。习近平同志说,调研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五个字:一是“深”,要深入到农村、学校、企业,好的要看,不好的也要看;二是“实”,不能居高临下,要与群众打成一片;三是“细”,要问得仔细、问出究竟;四是“准”,力求准确;五是“效”,调研要有效果,没有效果不如不去。

  和平常一样,这次讲话非常通俗易懂,看似十分复杂的调研工作,习近平同志三言两语就点出要害,给人以很大启发。经记者记录整理,习近平同志审阅修改,这篇《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的短评,在《浙江日报》头版以专栏形式推出“之江新语”。

  从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短论232篇,多数文章二三百字,最长不过500余字,语言简洁明快,观点敏锐清晰,形式生动活泼,讲道理浅显易懂,文风朴实,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各个方面。或赞美表彰,弘扬正气;或批评鞭挞,斥责歪风;或分析道理,揭示规律,逐渐成为习近平同志指导全省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受到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06年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看望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驻浙编辑记者时指出,新闻宣传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是其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他指出:“新闻宣传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喊口号上,要体现在具体文稿的撰写、修改和具体事件的宣传、报道上,要体现在如何拓宽工作思路,更新办报理念,丰富办报手段,突出办报特色,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召力、战斗力上。一句话,要体现在具体的实践创新上。”

  赖晗长期从事时政新闻报道,感到自己难以跳出老套路、旧框子,习近平同志总是鼓励他“不要有顾虑,放手去做,多多创新”。赖晗记在心头,借鉴纪录片的手法,在时政新闻中跳出对着话筒一问一答的惯例,引入摄影机同步记录现场同期,使报道更加真实生动。

五、人民是根高于天

  一切为了当地百姓,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是习近平同志关心、重视、善用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动因。

  赵德润写稿时,习近平同志恳言:“不要写我,写正定的变化。”

  在宁德,他要求记者和媒体多写、多登、多播反映基层干部群众的生动实践和先进典型。

  在浙江,他要求减少对省委领导的报道。省委办公厅作出规定,《浙江日报》头版只发两篇领导活动报道,省委书记和省长的报道控制在千字以内。周咏南回忆说:“习书记自己带头执行,狠抓落实。他经常要求我们把金贵的头版版面更多地留给人民群众和基层典型。”

  深厚的、沉甸甸的为民情怀激荡在习近平同志的心中,始于初心,历久弥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同志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关心、厚爱既是他为民情怀的一种反映,其背后更是为民情怀的强大支撑。

  《河北日报》原总编辑林放是习近平同志的老朋友。1987年,林放带领记者到福建开会并采访。会议和采访结束后,林放专程到厦门看望自己的这位老朋友。

  言谈中,林放告诉习近平同志,自己到福建开会并采访,和当地的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获得了丰富珍贵、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又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很有收获。

  94岁的林放老人回忆说,习近平同志听了他们的话以后,称赞他们做得好。习近平同志还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你们深入到生活当中,沙里淘金、见璞识玉,有了真知灼见,就能写出好的作品来了。要是你们离开了基层,离开了生活,新闻作品就没有了生命。”

  习近平同志说:“事实证明,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与深入实际占有事实的关系,就好比鸟的翅膀与空气的关系那么重要。鸟的翅膀,无论多么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气的支持,就飞不上天去。事实就是记者的空气,不深入实际、占有事实,记者就永远不能腾飞。”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不仅这样要求,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新闻工作者做出了榜样。

  在正定,习近平同志经常把县里唯一的一部吉普车留给老干部用,自己骑自行车穿梭于冀中平原,1000多个日夜,足迹遍布正定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

  1998年4月24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再次回到宁德。早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他就关心世代在海边生活的渔民。这些渔民依靠打渔为生、岸上居无寸土,一家老小、子孙几代都生活在“连家船”狭小的船舱里。习近平同志曾向省里打报告,希望彻底解决连家船民的贫困问题。1997年,省财政拨下专款,为连家船民在岸边新建住宅,使世代住在船上的渔民实现了上岸的梦想。

  此行到宁德,习近平同志就是专程过来看看,渔民的房子是不是建好了,连家船民们是不是上岸了?宁德的连家船民主要集中在霞浦县盐田乡,习近平同志叫上《闽东日报》总编辑王绍据,几个人轻车简从,一同前往。

  习近平同志和王绍据到了盐田,看到岸边新建整整齐齐的房屋,但却空无一人,船民们还是呆在自己的船舱里。“船民们为什么不上岸?”习近平同志不解地问道。王绍据说:“船不好进,我进去代你询问,或是请船老大上岸了解。”习近平同志笑道:“还是我自己来吧。”

  连家船的船舱低矮,身材高大的习近平同志两只手趴在船上,才勉强进去。船老大见到外人,以为来了生意,很是高兴。听到习近平同志说明来意,船老大叹了口气:“岸上的房子是漂亮,但我们搬上去,又在哪儿种菜、去哪儿养猪呢?”

  “扶贫工作一定要实打实,要让连家船民人在岸上、心也在岸上。”从船老大那里出来,习近平同志十分感慨。5个月后,习近平在福安主持召开全省现场会,彻底解决了连家船民上岸后的后顾之忧,23000多名连家船民真正上了岸,全省最贫困群体的生活难题划上了句号。

  “为官要知民之痛”。人民的事,在习近平同志心中是最大的事。无论走到哪里、在什么岗位上,习近平同志永远挂念着百姓的冷暖。

  离开宁德后很长一段时间,习近平同志一直都阅读《闽东日报》,关注着群众的脱贫情况。2000年末,该报记者采写了一篇反映城南镇莲峰三村群众生活困难、交通不便的内部报道。习近平同志看到后作出批示,要求宁德市委、扶贫办、老区办核实情况,“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扶持”。随后,政府投入100多万元修通了莲峰三村通往外界的公路,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习近平同志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情到深处,大地赤子!(记者李仁虎 刘光牛 张垒)

相关新闻
频道推荐
  • 湖北通报5起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规打牌和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
  • 8月下半月至9月华北等地多雨态势仍将维持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