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撰文忆奥运(全文):改变自己对他人的看法
北京时间8月22日,里约奥运会闭幕在即,姚明也在《球员论坛》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图说我的奥运岁月”的文章,回顾了自己历年征战奥运会的一些难忘时刻。现翻译全文如下:
(一)
先来说说一张图吧。
20岁那年,我和国家队的队友们在悉尼的奥运村里闲逛。那儿有一家专门卖照片的纪念品商店,里面有一张几天前刚刚拍摄的照片,照片上是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看这拍摄角度,摄影师一定要爬得很高很高吧!
我知道你会这么想:“那又怎么样?谁没看过这照片?”
但是我想说,这张照片困扰了我好长一段时间。它就像一张拼图,而我则是组成这张拼图的一小块,放眼看去,我几乎没法找出自己。我还记得我们的代表团走在哪个位置,但我也没找到在哪儿。我就这么一直盯着这张照片看,越看觉得这张照片越模糊。
“我应该是这个场子里最高的人啊,怎么会找不到呢?”
悉尼是我参加的第一届奥运会,所以我想买下这张照片,以作纪念。但老板却开口要价40澳元,这对那时的我来说可不便宜。
“拜托……照片里可有我啊!”我告诉他。
他挥挥手,表示这生意做不了。
或许他听不懂我蹩脚的英语,也或许他就是想要卖40元,但是那会儿我总觉得,他就是不相信我有在那张照片里。
(二)
过了八年,我的祖国在北京举办了奥运会,而我也不再是个孩子了,我已经成了球队的领袖。
开幕式开始前三天,我们和俄罗斯队进行了一场热身赛——当时基里连科正效力那支俄罗斯队——我们打得糟透了,简直是毫无招架之力地溃败了。
赛后,唐尼-尼尔森(时任小牛队总经理和中国男篮顾问)走进我们的更衣室,看上去非常生气。
“如果你们想继续这么打球,你们也别参加自己国家举办的奥运会了!”他说。
当时我们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距离开幕式只剩三天,距离第一场比赛也只剩五天。我们即将在全国人民面前登场亮相,我们知道不能再这么继续下去。
我知道我们需要做点什么来鼓舞球队。我召集了一次队内聚餐,在一家足够容纳所有队员的高尔夫俱乐部。
丁锦辉是奥运会前最后一名被剔除中国男篮名单的球员。四年之后,他将代表中国男篮参加伦敦奥运会,但是那会儿我知道,没能在自己家门口打球,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因此我也把他叫了过来。
北京奥运会是我参加过的第三届奥运会,如果说我有从这届奥运会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对于球员名单上的每个位置,都有数十名球员(或者更多)想要得到出场的机会。
那一年或许是我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
在那次聚餐上,我们并没有谈论一些篮球战术之类的东西,我和李楠(和我同为中国男篮队长)只是给丁锦辉敬酒——以及每一位没能参加这次奥运会的球员。我对他们说:“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打球,我们还要为那些没能参加奥运会的队友打球,没有他们整个夏天在训练营里的付出,我们没法走到今天。”
那次聚餐让我们整支球队团结在一起,而开幕式则改变了一切。
我们非常骄傲奥运会最终能来到中国,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次伟大的成就。当我们步入鸟巢参加开幕式时,我们几乎被全场的欢呼呐喊声给淹没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挥舞的国旗。我们从这些欢呼声中获得信心和力量。就在那晚,我感觉我们能征服全世界。
我们第一场比赛的对手是美国队。与之前那支惨败于俄罗斯队的中国男篮相比,我们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上半场,我们与世界上最强的球队互相缠斗。我们并没有仅仅依靠某个人去战斗,我们依靠每个人去防守、投篮、争抢篮板。每个人都拼命为球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微不足道。
最终我们以70-101落败。但在比赛之后,美国队的一位球员——好像是迈克尔-里德,因为我实在太兴奋了,所以记不太清楚——走近我,并向我表示祝贺。
“Thank you for having us(谢谢你们的比赛)”他说。
那一刻,我感觉他所说的“you”,指的并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整个球队。我们输掉了比赛,但是我觉得我们赢得了对手的尊重。
这是我有生以来感到最棒的瞬间之一。我相信一位运动员的价值是通过他的对手体现出来的。我的意思是,只有对手拼尽全力,我们的价值才能得到最高的体现。这就是尊重的来源——它不来自于你害怕或讨厌对手的时候,它来自于你发现最好的自己的时候。
毫无疑问,对我和我的祖国而言,北京奥运会是一个值得骄傲的节点,但无论何时、何人谈起奥运会,我的思绪总会飘回那张悉尼奥运会的照片。
我热爱天文学。当我看着那张照片,那张有着所有运动员的照片,我想到了整个银河系。在我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之前,我所关注的,只有我自己,我的家庭和我的球队。我的眼界实在太小了。那会儿只有20岁的我,只想在照片里找到我自己——银河系里的一个小小个体。这些年过去了,我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更大的世界,一个足以容纳我们所有人的世界,就算我是最高的人,但在那张照片里,我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它让我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我们都是如此渺小。
想通过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来解决一些世界性难题,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但如果能够稍稍改变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就像那张俯视众生的照片——何尝不是一个好的开始呢?
姚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