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两岸青创基地 推动全社会重视支持台湾青年创业
新华社南京11月4日电(记者张展鹏、何磊静)2013年从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何思颖和朋友合作成立了台湾亚克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如今,28岁的她已成为南京“众创码头”30个台青创业项目的“高级顾问”。
将大陆的定向政策逐条解读、继而服务台青,何思颖将此作为自己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台湾青年都想创业,但大多不知道大陆有这些优势条件、优惠政策。”经她牵线,已有60多位台青来江苏考察或创业。
“众创码头”是经国台办授牌的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之一。自2015年6月以来,大陆逐步设立两岸青创基地,主要集聚在江苏、福建、北京、广东等省市。
此间观察人士认为,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设立两岸青创基地,可以推动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台湾青年创业的氛围,帮助台湾创客“落地更生根”。
记者采访数十位台湾青年创客发现,“基础条件好”、“可以分享信息甚至客户资源”、“能及时得到政策辅导”是他们对两岸青创基地的共同感受。
叶骏绅2009年来到大陆,一直在电脑机壳制造领域创业,后因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经营困难,2016年进驻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园区为其牵线搭桥、给予创业辅导,帮他“转换跑道”进入技术含量更高的谐波减速机领域。
“公司前三季度订单已接近1200万元。我是青创基地的受益者,坚定了在大陆长期发展的信心。”他说。
昆山两岸青年创业园也是首批授牌设立的两岸青创基地,目前已有37个台青创业项目。园区运营方、复客中国众创基地招商运营总监卓强认为,现在两岸年轻人之间“了解太少、隔阂太多”。
他回忆说,今年7月,100多个台湾学生来昆山实习,“许多年轻人都没来过大陆,来了之后都感动哭了,感觉和台湾媒体宣传的完全不一样。”
“我来大陆一开始做的是房地产,2016年来到昆山做自己更感兴趣的文创。”角艺堂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慈轩说,在青创基地里,不同年轻人聚合在一起共享信息和资源,有助于企业打开思路,同时也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