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陶艺人冀两岸携手推动陶瓷业新发展
新华社台北7月18日电在位于新北市莺歌区的工作坊“吉洲窑”里,台湾陶艺大师许朝宗告诉记者,11月他将去南京参加“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届时将带去独创的铁锈花系列作品。
这位年过花甲的陶艺大师已经去过大陆几十次,足迹遍布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广东石湾、河南洛阳等著名陶瓷产区,有的地方还去了不止一次。
“做陶瓷的必须到大陆去啊,台湾陶瓷的源头就在大陆。”这是许朝宗最朴素的认识。
有史料记载,台湾最早的陶瓷技术是从福建引进的。引进地点最早在台南,此外还包括北投、莺歌、大甲东等地。清朝时,福建磁灶陶师前来开窑,这是莺歌陶瓷产业的开始。
上世纪70年代,原籍宜兰的许朝宗因为爱情,落户有“台湾景德镇”之称的莺歌。接手“吉洲窑”没多久,在两岸尚未开放交流之际,他便执意“登陆”心念已久的江西景德镇。一番观摩之后让他羡慕不已:“大陆的陶瓷原料好、师傅好、技术好,相比之下,我们当地的土黏性不够,比较容易裂开。”
回台湾后,许朝宗苦苦钻研陶瓷技术。彼时正逢莺歌外销陶瓷的黄金十年,他烧制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仿古青瓷作品受到境外客人青睐,“吉洲窑”曾创下一个月烧制26窑的最高纪录。
1990年,仿古青瓷外销开始走下坡路,许朝宗思考如何通过研发创新,赋予陶瓷新的生命与商机。这离不开对中国传统陶瓷技法的继承与突破。
在许朝宗工作坊里,陈列着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60多件。其中,创作于1995年的“麒麟送子”胆瓶,是“金彩系列”开山鼻祖,获得当年莺歌金莺奖第一名。
“描金技法是中国数百年来的传统工艺技术,我改进后用纯金上彩形成金彩瓷,带动莺歌陶瓷金彩技法大流行。”许朝宗语带自豪地为记者做介绍。
怀抱传统、不断创新是许朝宗的成功之处。他的作品历经上世纪70年代明清古陶瓷风潮、80年代仿宋陶瓷、90年代的黄金彩时期、2000年之后的铁锈花系列,直至如今的铁锈花黄金雕塑,跨越不同时期,逐渐发展出自我特色。
许朝宗迄今最满意的铁锈花系列作品,承接中国传统的天目釉陶瓷工艺,把他带到创作的另一座高峰。“天目釉陶瓷工艺始于唐,没于明。我据此研制铁锈花系列作品,最终达到我想要的效果,釉色如铁锈,又细腻如丝绸。”他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