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学院师生拍摄纪录片 讲述习大大与万寿岩不解情缘
这些天,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里,一部名为《穿越历史时空的眼光》纪录片,引起了师生们的关注。片子总长10分40秒,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任福建省长时批示保护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一段故事。
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全貌
总书记高瞻远瞩的眼光,影响着青年学子。
纪录片是该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邓天杰带着他的几位学生拍成的。片子以青年学生眼光,告诉观众,总书记的批示对万寿岩遗址保护所产生的重大作用。一位影像制作专业人士看完这部片子说道:“有的画面虽略显青涩,却让人感受到总书记穿越历史时空的智慧眼光,还有莘莘学子对文物保护的一份认同与诚挚。”“第二课堂”契合文保主题
青年学子缘何拍这部纪录片?1月14日,记者来到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采访了邓天杰和参与拍摄的学生。
邓天杰说:“去年2月份,福建省委宣传部向全省征集‘寻梦、追梦、圆梦-中国梦’文艺作品。这部片子是为参加这个征集活动而拍摄的。”他说:“去年以来,文化传播学院‘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升温,这次拍摄恰是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第二课堂的生动实践。”一次参与征集活动的拍摄,与一个历史文物保护的大主题相契合了。
马若是文化传播学院2011级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这位河北来的小伙子,全程参与了片子的策划拍摄。他说:“片子不长,但前后花了半年多时间。”
马若等几位同学多次前去遗址拍摄、采访,常常是回到学校时,天色已晚。素材有了,进入后期制作。马若找来了学弟王茹,这位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通话说得好,当上了片子的配音。一同参与拍摄的郑寒冰、方文瑞、潘乐等几位同学坐在电脑前,一帧一帧地剪辑画面,有时剪编到下半夜。这个片子,师生们花了不少心血,样片做了六个,题目也改了三次。
拍片过程中,总书记在批示中流露出的对历史文物保护那份深深的责任感,对青年学子触动很大。马若说:“我原来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还很肤浅,这次拍片,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理解。”马若记得,有一回,采访拍摄万寿岩所在的岩前村一位老人,老人非常激动地述说着万寿岩旧事,那样激动的神情,让他十分难忘。
批示惠泽遗址永续保护
1999年9月份第一次考古发掘以来,万寿岩的发掘保护一直没有断过。
201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对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了立项批复,眼下公园建设正按照遗址公园的总体规划有序推进。去年,市里就斥资1200多万元,改造提升万寿岩遗址博物馆。
马若和同学们拍摄的《穿越历史时空的眼光》已经制作完成,将上报参加省委宣传部的相关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他们还将通过网站、电视等媒体播放片子,并把片子赠给市文管办和万寿岩遗址博物馆,让更多人感受到总书记对保护好历史文物的那份情怀。
1月15日,记者来到市文管办,采访了文博研究员、主任余生富。余生富说:“总书记当年在批示中指出,保护历史文物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这番话,让我们在保护文物的工作中,感到了更多的责任,也有了更大的动力。”
余生富介绍说:“2000年1月1日和2000年1月25日,习近平对万寿岩遗址保护分别作了批示,其中2000年1月25日的批示明确要求省文化厅进一步提出全面保护规划和意见。这在文物保护工作来说,非常专业也很具体。”
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批示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其中,我市于2000年5月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总体保护规划》,于2002年10月完成,2005年初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这一《规划》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文物保护规划的范本。
同时,保护工程按《规划》分阶段逐步推进,2002年至2009年期间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单位来明分别编制一至三期的保护方案,并已实施通过验收。第四期保护工程于2010年1月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完成编制,2011年6月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从1999年发现至今,万寿岩遗址本体保护工程先后投入中央、省市专项经费2000多万元,主要用于危岩加固、裂隙封堵、水患治理、人工石铺地面防腐等项目。目前,遗址的沿途景观建设、三钢废弃厂房利用、雨水花园建设、山顶废弃矿场利用等6项任务正在加速推进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