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精神在清流 身患重病仍然时刻牵挂着村民
“你记得李彬吗?”
“怎么记不得,他当驻村书记时常到我家,很关心我们呢。你看,去年我家新盖了楼房,日子过得更好了,还是托他在村里规划新村建设的福呢!”
3月4日,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本报记者与村民李坤才聊了起来。
一位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称号的省派驻村干部,不仅留下了村民从中受益的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还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他叫李彬,他身上有一种精神。
初春小雨淅沥,山野充满生机。鲜水村草鲜树绿,冷泉清澈可人,村民们紧跟农时,下田耕作。
听说记者来采访李彬精神,村支书李杜华说:“李彬今年正月初四,还回到村里,带着他的父母和妻儿。他心里牵挂着村民呢。”
我们循着李彬足迹,走进鲜水村,走在清流大地上——干部做实事就有好名声如今,鲜水村道路平坦,四通八达,几公里长的环村道,通组路、机耕路、宅间道大多是水泥路。与李彬共事多年的李杜华驱车载着我们在村里转。车开到李彬驻村时修的路,李杜华慢下车速,向我们介绍当年修路的情景。
为节约修路资金,保证修路质量,李彬亲自拿着皮尺量路基,核计用料、工资。施工期间,他与施工队伍同进同出,每天很晚才回食堂扒几口饭。有一次,李彬在检查水泥模板是否钉得牢固时,不慎被模板砸伤了脚,他仍然坚持天天监督施工。有人劝他不用那么辛苦,他却说:“修路是百年大计,马虎不得。”
李彬2007年下半年到鲜水村任第一书记,3年时间里,他与村民打成一片,下地与村民一起扛锄头、种烟、种菜,闲时同村民坐一起,促膝谈心。村民们把李彬当作“自家人”,家中的红白喜事都会告诉他,逢年过节,总会邀请他到家中一起过节。在当地很多群众看来难听懂、难发音的李家方言,李彬竟也学会了。
村民如何增收,村子怎么发展?李彬尽心尽力,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实事。李彬到村里第一次开会,开到一半,村民代表问道:李书记,还有事吗?李彬一听,一头雾水,不知何故。李彬再细看,原来是村部会议室没有窗户,冷风嗖嗖地往里吹,村民们坐不住了。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驻村期间,他不遗余力地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窗户漏风的办公楼也旧貌换新颜。李彬还倾注大量心血发展生产,借清流县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时机,引进海南客商,与村民联手,成立珍稀苗木公司,带动村民种树致富;引领村民提升种养水平,成立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优质油茶基地。一个个发展项目落户鲜水村,一笔笔发展、帮扶资金流向鲜水村……三年间,鲜水村因李彬的到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身患重病期间,他仍心系村民,牵挂着村里的发展。
冒着细雨,本报记者走访了李彬当年关心过的几位村民。
今年38岁的李新国家在鲜水村的东南角,这里只有他和李梓昌两户人家。借着离家不远的溪流,李新国养了20多年的鸭子。以往,李新国到村里去,十分不便。一条土路,坑坑洼洼,墟天卖鸭蛋,更是困难。一筐鸭蛋用肩挑,稍不留心,未到墟场,筐里的蛋就破了。李彬驻村后,来到李新国家,看到生活这么不便,就想着怎么把路修到他们家门口。李彬积极向上争取,依托土地平整项目,当年就修了一条1公里多的水泥路,通到李新国家门口。如今,李新国到村里、乡里都十分方便,赶墟卖鸭蛋,骑上摩托车,再也不用担心半路上鸭蛋破了。
鲜水村12岁的小启煊,如今寄养在伯父家里。3月5日晚,这个从小怕生的孩子,见本报记者提起李彬,眼里却闪动着亮光。7年前,5岁的他遭遇变故,父亲在车祸中去世,母亲改嫁他乡。那一年,李彬刚到村里驻村,看到小启煊的不幸境遇,自己掏钱资助帮他渡过难关,还马上联系清流县检察院,牵线搭桥挂钩帮扶小启煊。在伯父母和大家的关心下,他现在的生活有了保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