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四篇文章” | 聚民生补短板 三明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三明日报   2019-08-20 16:39

  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幸福指数的民生面孔。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着力补短板、抓改革、提质量,推动区域教育高品质发展,浓墨重彩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幼儿占比80.95%,超过省均水平;基础教育质量在全省占有一席之地,连续两年保持中考成绩城乡差距全省最小,初中“壮腰”工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入选省示范性高中培育建设学校4所,居全省第五……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随着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对教育补短板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随着《三明市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专项规划(2017-2030年)》等系列文件的出台,随着“强基、壮腰、筑梦”三大工程的全面实施,“教育均衡”“正向激励”“改革创新”……一个个关键词,绘就一幅上下一心、砥砺前行,打造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美好画卷。

聚民生补短板

  城如人,贵有品。只有教育才能担负起提升城市品位的重任。

  市委市政府一向重视教育工作,通过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从学前教育、城区学校建设到乡村学校改造提升,大刀阔斧、全面铺开,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提高。特别是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后,我市更是聚焦教育短板,持续改善教育教学环境。

  家住下洋紫荆花园的陈颖花,孩子今年春季就近入了刚开办的三元区第三实验幼儿园。“离家近,步行就5分钟,别提多方便了。”陈女士坦言,此前孩子上的私立幼儿园不仅离家远而且学费贵,许多家长一直期盼着家门口能有一所公立幼儿园。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近年来,立足群众入学需求,梅列区第一实验学校、梅列区第二实验学校、三元区第三实验幼儿园等一批“交钥匙”工程先后投入使用,三明学院附属小学、梅列区东新小学、三明九中教学楼改扩建工程先后竣工……2016年以来,全市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3.41万个,全市教育投入近43亿元,且费用逐年增长。

  城市化步伐加快、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市区优质教育魅力凸显……种种因素下,这几年,市区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招生负担重。“特别是老城区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由于原有校园占地及校舍都较小,其周边又多为居民商住楼或办公楼,无法实施扩建,超负荷招生在所难免。”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调整市区学校规划布局迫在眉睫。其实,早在2017年底,《三明市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专项规划(2017-2030年)》就已经出炉,提出分阶段建设幼儿园、中小学校的目标,确保满足新增学位需求。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领导更是多次实地调研,明确2019-2022年在市区实施教育规划建设项目11个,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学位13660个,其中幼儿园720个、小学11140个、初中1800个。

  8月10日,市教育局发布三明一中和三明市实验小学招聘教师的通告, 招聘三明一中和三明市实验小学急需专业新任教师,选聘部分在职教师。而此前三明一中初中部今年9月招生的信息已经公布,计划划片招生4个班级。

  新建学校、扩建教学楼、设立分校、开设初中部……随着一个个举措落地,市区学位紧张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教育规划布局日渐优化,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在一次次补短板中得到了满足。

向改革要效益

  “有学上”还要“上好学”,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总校制”是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打造市区优质教育高地的重要举措。

  总校制突出龙头引领,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形式,组建总学校,打造总校分校,以此打破校际壁垒,在教学业务、教师交流等方面频繁互动,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推动共同发展。

  在总校——市实验小学交流一个学期后,东安分校陈佩红老师表示,市实小不管是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管理,还是教师敬业高效等方面,都有许多亮点,值得自己好好学习、好好总结。

  他山之石可攻玉,取长补短促发展。这不仅是陈佩红的收获,更是我市实施总校制改革的初衷。

  “加大市区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突出以强补弱,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全市一盘棋,办出好教育。目前,全市共组建总校49个,涉及分校70所,分别比去年新增16个和18所,其中同一法人治校模式由改革初期的9所增至18所,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持续扩大。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市委市政府一直坚信,惟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让教育“活”起来。

  除了总校制改革,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正在三明大地上火热铺开……

  在学前教育阶段,我市以省示范性幼儿园为龙头,在4个试点县、12所公办园实行“名园集团化”办园模式。

  如何解决偏远乡村幼儿就近接受学前教育需求?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走教试点工作,目前共设立支教点262个,招募志愿者414人,入园幼儿达3900多人,选派乡镇中心园骨干教师每周深入支教点走教,为支教点提升保教质量提供示范。

  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至关重要。我市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扎实开展高考改革前期培训工作,抓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艺术、体育选课走班,分层次教学等实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审核率达98.34%,居全省第一。同时加强普通高中软硬件配备,仅今年就投入700万元用于新课程教学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研究。

  ……

  改革,激活教育发展一池春水。

  在学前教育方面,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8.6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办园在园幼儿比例58.9%,居全省第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80.95%,居全省前列。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小学“强基”、初中“壮腰”工程,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非完全小学建设和评估标准,农村教学点100%通过标准化评估验收。三明市、梅列区、宁化县入选义务教育阶段省级试验区,占全省30%。

  高中教育更是硕果累累,“筑梦”工程圆了更多三明子弟进入心仪高校的梦想。这几年,我市高考持续取得好成绩,自恢复高考以来,今年,两个文理科省状元首次同时在三明诞生。

向激励要优教

  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而激发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和前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要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创新管理机制势在必行。为此,我市推进实施基础教育“1+4”正向激励、教师职称改革、名师培养等激励举措。

  “优教优酬”“多教多酬”,干好干坏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1+4”正向激励对基础教育质量、培优补差、班主任、名师名校长进行激励性考评,并实行绩效差别化发放,以此激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这项举措实行3年多来,全市共新增追加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7282万元。在乡村一级,我市还积极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乡村教师除享受乡镇工作补贴300元外,按平均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的标准予以生活补助,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

  提升经济待遇,让广大教师甘守三尺讲台;致力名师培养,更是让他们书写精彩人生。

  前年年初,市实验小学老师范爱金、杨丽萍作为首批赴厦门交流的一线骨干教师,到“结对子”学校厦门实验小学跟岗学习。这两年,这个山海教育合作一直都在进行。截至目前,我市已有9所市属学校(单位)与厦门一中等9所优质学校(单位)签订对口帮扶协议,全市共选派367名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赴厦门对口学校交流学习,厦门市教育专家、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也先后83人受邀到我市讲学指导。

  走出去、请进来,让教学思想在一次次交流中碰撞,让教学能力在一次次较量中提升,这得益于我市与厦门、北京等地建立的协同培养、培训机制。这也是我市名师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3年,市里投入500多万元,用于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通过挂职锻炼、跟岗学习等形式,加快校长、教师专业化成长,全市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近3年由1500多人增至2600多人,530多名教师在省、市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向激励要优教,问优教要优德,优教优德密不可分。一直以来,我市都把师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深入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教师职业行为3个《十项准则》,强化师德师风督察,同时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日前,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即将下发,这份含金量十足的文件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推进信息技术深度运用、完善“1+4”正向激励机制、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严格教师职称聘后管理等16条措施,其中大部分政策“红利”倾向广大教师,此举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教育发展的活力,成为推进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记者 杨燕蓉 通讯员 张上波)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三明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亮点回眸
  • 三明市再添两条省级“最美乡村‘福’路”
  • 三明市114个项目获国债资金支持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