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清流滋养金山银山 一河一策精准发力

人民日报   2018-09-29 16:10

­  治水有方

­  水岸共治,一河一策精准发力

­  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章新华说,全面深化河长制,需要因地制宜,一河一策,精准治理。

­  ——全力攻坚,“根”上求治。

­  污在水中,根在岸上。三明把治河利剑对准岸上,向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涉砂行为、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小水电生态等五大问题全面攻坚。

­  将乐县金溪南口段沿岸,半年前还是采砂机械林立,运砂车辆穿梭,大大小小采砂点挖掘河床,如今忙碌的砂场恢复了平静。“乡里15个采砂整治点全部拆除,今后要加强河道管理,保护好河流健康生命。”南口乡党委书记陈莉莹说,作为乡级总河长,为了完成整治非法采砂硬任务,自己没少往点上跑。

­  “哪怕税收再多,不环保的产能不要。”大田县委书记熊旭明说,让河流回归自然,还水于民,大田不惜拿税收大户矿业开刀,关停100多家不达标企业,一座座矿山恢复成田园、公园。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集聚,减少采矿权证33本,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

­  ——科学管河,“智”为支撑。

­  “河长制带来明显变化,水里鱼虾多了,水面上白鹭多了。”将乐县水利局党委书记廖青鸿说,水清岸绿的背后,源于高效运转的“大脑”。他点开手机,河长APP与综合管理智慧系统相连,一条条巡河记录一目了然。

­  在大田县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100多个河段视频信息一览无余。“这里相当于解决河道问题的CPU(中央处理器)。”县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卢国首介绍,根据污染源实际情况,大田专门针对街道、矿井、尾矿库设立街长、井长、库长,巡查人员一旦发现污染源,就能立即上报、处置。

­  三明全面推广信息化管河,“一河一图,一河一档,一河一策”,都装进管理平台的“大脑”里;河道专管员是否在巡河,位置在哪里,管理平台“耳聪目明”,确保巡河无死角。

­  治河模式不断创新。大田县组建河长易信群,以“易信晒河”方式开启科技治水新路;将乐县探索“亲水、护水、治水、管水”四水模式,订立护水环保村规民约;建宁县成立专项基金,保障治河经费;沙县将公益林管护员、村卫生保洁员与河道专管员整合,一人多岗,工资待遇叠加,稳定了管护队伍……

­  护水有效

­  政府治水到全民治水,河长制倒逼绿色转型

­  河流治理非一日之功,河长制实现“河长治”,长效机制是关键。

­  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治水。大田县成立河长协会,邀请老干部、老党员、乡贤当会员,带动社会爱河护河;动员企业认领责任河段,签订护河承诺书……河长协会不断向“最后一公里”延伸。从机关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越来越多的企业、百姓参与进来,保护母亲河成为自觉行动。

­  河道保洁专人管。章新华说,三明市采用“县聘乡管村监督”模式,因河施策:在乡村两级,根据河流大小、任务轻重,配备1—2名河道专管员;对于市县等主干流河道,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委托公司进行保洁。

­  更大的影响在岸上。河长制倒逼绿色转型。三钢集团精打细算生态账,实现“由黑变绿”,近两年环保投入5亿多元,同时设备运行效率也提高4%,新产生效益7亿至8亿元。在三明,全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石墨产业由小变大,氟化工产业从无到有,一批高质量的绿色产业加速形成。

­  2017年,三明辖区3条主要水系18个控断面水质达标率96.4%,其中Ⅰ—Ⅱ类水比例为58.3%,全市水质优良比例居全省第一。

­  清清河流,滋养出金山银山。大田县建成5个千亩以上茶园观光旅游基地。“河水清了,河道绿了,两岸瓜果成熟了,引来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吴山乡河长施生孜说,村民们共享综合治水带来的生态红利,发展农家乐、特色种养,单种姑娘果一项,每亩纯收入就达1.1万元。“河长+设施农业”“河长+旅游”等不断出现,2017年三明市全年接待旅游人数增长20.2%,旅游总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28.9%。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人水和谐画卷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莆田市出台配售型保障房管理办法
  • 湖滨南路正式通车 连接城港大道、八二一街
  • 付朝阳深入秀屿区调研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