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年轻院士李宁挪用千万科研经费成立私人公司被查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被誉为“中国动物转基因克隆研究领军人物”,曾成功建立中国动物克隆和生物反应器研制体系,主持着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闪闪发光的人物,却与“贪腐”联系到了一起。日前,有媒体爆出李宁因涉嫌将上千万项目经费转移至自己控股的公司,已于今年7月初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
7年前,45岁的李宁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时,如明星般耀眼。
被带走时还穿着博士服
得知李宁被带走的消息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中国农业大学校办。因为正值暑假,学校电话一直无人接听。随后记者辗转联系到几位农大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均向记者确认李宁被查的消息。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农大老师告诉记者,农大校党委已经发了内部通知,确认李宁被带走,但并没说明原因,而农大生物学院则“给大家发了短信,就说有这个事,但没通报他因为什么事情被带走”。该老师还透露,李宁被查的消息在今年年初就有传闻,但大家并没当真。7月初之后李宁就没露过面,不过那时学校也放假了,所以很多人都没留意,得知他被查,“大家都很惊讶”。从这位老师处,记者获得了李宁的手机号码,几次拨打发现处于关机状态。
李宁已被调查的消息,记者也从另外的渠道得到证实。一位一直关注李宁的媒体记者透露,有关部门早就在收集证据,不过因为他有院士头衔,所以此消息一直没有对外披露,“被压下来了”。
李宁被查后,农大内部论坛上曾短暂流传过一个帖子,内容是说早在6月份,吉林省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就到农大调查生物学院,彼时李宁经常被叫去询问、核实情况。7月初的一天,李宁正穿着博士服与学生们照毕业照,突然有电话叫他去看一个文件。当时,李宁对学生们说:“我去去就来。”结果就再没回来。数小时后,大家打他的手机,接通后立即被挂断。当天晚上,有电话通知农大校方:一李宁被带走;二让家属给他送一些换洗衣服。
“帖子说得很详细,不知道是真的假的,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是吉林检察院。”一名农大学生告诉记者,该帖发出后几小时就被删除,而李宁带的研究生也已经转给其他导师了。
同样被删除的还有一些关于李宁的报道。记者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科学网上,多篇报道李宁的文章被删除。不过,农大生物学院的官网上,李宁的介绍依然存在。
总是比别人早一步
“回顾我的经历,并不是爱一行干一行,而是干一行爱一行。”201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李宁曾如此总结。
1962年7月,李宁出生于江西南昌,父母都是医生。“文革”开始后,年幼的他跟着父母被下放到农村。据李宁回忆,自己什么都比别人早一步,8岁就参加生产队劳动。1978年,16岁的他考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现江西农业大学)。1985年,他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又前往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在游历列国之后,李宁决定回国。为什么回来?李宁的解释是:“在国外我能做很多事,但你的知识产权、劳动创造,最终还是为那个国家服务。所以我想尽快回来,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做贡献。哪怕只是改变一点点,也是对中国的技术、产业的推进。”
归国之后,李宁最初的研究方向是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当时的北京白鸡很容易得白血病,李宁通过对白鸡基因的筛选和标记,发现了新的性连锁慢羽基因,再进行育种扩群,改进了蛋鸡的成活率。中国太湖猪的产子率全世界最高,每一窝能产下十五六头,而国外只有9到10头。为了发现其中的奥秘,李宁和同事经过基因研究,找到了与产子率相关的几个基因,发展为育种技术。“中国有哪些物种资源?很多地方的优良基因到底是什么?哪些能利用到育种中,提高效率?我们当时主要在做这些工作。”接受媒体采访时李宁说。
上世纪末,克隆技术成为世界科研的热点。李宁曾坦率承认自己是“搞遗传育种的,当时并不懂克隆”,但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诞生之后,李宁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动物技术的最前沿、动物科学的顶峰”。于是,他再一次早于他人,从基因技术的研究转向克隆技术。
据报道,李宁在科研上非常勤奋。一位采访过李宁的记者如此描述他的办公室:“房间里资料堆积如山却不凌乱,墙上挂着王羲之的‘兰亭序’,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李宁实行的是“7天工作制,白加黑,五加二”,他天天来上班,连门口的保安都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李宁会在,什么时候会外出。
而在学生眼中,李宁是个“超人”。 “老师会把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用word文档列出来,我们一般人记一两天的,李老师能记到几周甚至一个月,而且细节也会标注进去。”一次从外地开会归来的飞机上,同行的人大多开始休息或看杂志打发时间,李宁却拿出笔记本电脑继续工作,整理文件、研读最新论文……
偶尔,李宁会召集朋友打桥牌娱乐,但他把打牌当作一种脑力锻炼。李宁曾说:“牌里有很多基本的规律、基本的计算,我一定要通过概率计算来避免很多出牌的低级错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