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七兄妹坚持20多年回家老习惯 看望爹妈拍全家福

2014-02-09 18:51 来源:扬子晚报 0

  这个习惯背后的故事

  拍照只是形式,回家看望才是真意

  “珍贵的家庭影集,楼主有个幸福的大家庭。”董炳峦家的20年全家合影发上西祠胡同后,引来大批网友的关注,很多人留言表示羡慕董炳峦有个和睦温暖的大家庭。

  董炳峦告诉记者别看只是每年一张合影,拍起来还真不容易。首当其冲的难题是如何把人凑齐了,董家兄妹在各地工作,北京、上海、南京,还有在日本的,同一时间从四面八方赶回老家拍合影本身就是件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达成的事。而随着兄妹们各自结婚,去哪方父母家过年又成了需要协商的事。

  “拍照片只是个形式而已,归根到底还是我们都想回家看看父母。”董炳峦说,拍了这么多年的大合影,嫂子和晚辈们偶尔会缺席但董家七兄妹都尽量凑齐。

  “我们家风就比较民主,过年时我和爱人就经常各回各家各看各妈,从不为难对方。”来南京生活已20年,董炳峦坚持每年回家过年看父母。“睡惯了席梦思就开始不适应家里的硬板床了,再加上老宅里鸡飞狗叫的人特容易失眠,但就是想回去看看。”

  随着各家第三代的降生,拍合影的人数逐年增加,座位怎么排每次也要斟酌半天。

  董炳峦给记者看了张他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80年代末他七弟和大哥的儿子站一起拍的一张照片。“我们当年只穿裤衩不穿上衣不穿鞋,到处跑。如今,连我大侄子都快结婚了,时间过得太快了。”

  董炳峦表示从全家福上能清晰地看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影子,而这更加深了他对家庭的珍惜。

  家 父母的定义:“和”为先

  七兄妹这么多年来,从不在意个人得失

  “想到自己常年在外,而经常忽略自己的父母,家人……家,永远是我的港湾!”董炳峦说,父母从小就向他们灌输要看重这个家。

  要供一家七个孩子上学读书,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经济压力是很大的,1990年董炳峦考上西安科技大学,家里有亲戚建议让他在家干活挣钱贴补家用。但董炳峦的父亲认为,董家的第二代必须要走读大学走出农村的路子所以坚决否定了这一建议。

  也正是受父母的影响,兄妹们都很珍惜一家人在一起和和睦睦的氛围,对个人利益反倒看得很淡。当年董炳峦960元学费就是他大姐和别人借的,而当年她的工资每月才100元。来年暑假,二哥又将暑期打工挣到的100元钱分了一半给他当生活费。

  在这种互助氛围下,董家七兄妹人人都上了大学,上世纪九十年代还成了徐州当地小有名气的“知识家庭”。

  时至今日,一家人不在乎个人得失的风气一直保存至今。“几年前父亲喉癌手术,四哥一人就出了一多半,医药费兄弟姐妹平摊这种事在我们家从来不会有,能者多劳,大家感觉很自然。”董炳峦说。

  家 儿女的定义:根之所在

  晚辈常串门住,有家族QQ群随时交流

  “合影的人在变,但背景没变,我们对家的感情也没变,一直保持着这份对乡土的念想。”董炳峦说,每次回家过年,再冷的天他二哥都喜欢直接从家里那口老井里打碗水上来直接喝,喝完还要带上一句“还是家里的水最美好!”现如今,七兄妹们大多处在事业最繁忙的年龄段,有的已是世界500强企业驻华骨干人员,有的也是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但每逢家中有亲人有点事情或是逢年过节,大家都还尽力赶到徐州农村聚一聚,陪父母聊一聊。

  “很多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不知道互相帮助,对家的概念也比较单一,这方面我们很希望下一辈能把我们的信念坚持下去。”董炳峦告诉记者,他们七兄妹之间经常将子女送到彼此家里借住,同时他们还建立了自己家族QQ群,通过QQ空间看看彼此的生活,这些都是为了加强整个大家庭的凝聚力,加深晚辈对“家”的概念。

  马年春节的合影人到的特别齐,各家媳妇和子女几乎都到了,看着这张喜气洋洋的照片董炳峦告诉记者,他相信他们的大家庭一定会越来越好。 记者 张筠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儿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她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

  —《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青海大通一家四口被杀家中 凶手或为两死者父亲
下一条:烟台老人晕倒路边获救助 醒来第一句:你咋撞我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