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一学校连续两女生厕所产子 “孕检”被提议
时下学校体检无“孕检”这一项
姜副校长表示,在校内生产的女孩于9月4日入学时已经怀孕,并刻意隐瞒。由于体型肥胖,从外形上看不出怀孕,且参加学校间操、运动会、跳绳比赛等体育活动。
姜副校长称,该学校的入学体检是分专业的,有些专业需要体检,有些不需要。生产女孩是否经过体检,姜副校长并未明确回答。
沈阳市教育局介绍,教育部门对所有学校均要求对新生入学前进行身体检查,但是一般针对传染病、心脏疾病,而没有“孕检”一项。
教育部门要求沈阳市旅游学校加强日常管理,规范制度,提高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视。并且注意与家长及社会的沟通。
是否可以在入学前身体检查中加入“孕检”一项,教育局表示值得思考,但考虑到保护隐私、是否符合法律等因素,不能轻易下定论。
新闻延伸
“未成年妈妈”现象堪忧 折射“性”教育缺失
两起“未成年人怀孕生子”事件,牵动着众多读者、尤其是未成年人家长的心。
在未成年人成长的道路上,学校、家长和孩子本人均扮演角色,如何避免幼小的身心误入歧途?如何让孩子在与异性相处的过程中自重自爱,不扮演伤害者、被伤害者的角色?在各个环节中,家长显然需要负担更重的教育职责,一些家长也已经摸索出了经验。
课堂上 涉“性”内容被过滤式教学
昨日下午2时许,沈阳市某初中,副校长、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生物学教师多人“组团”接受采访,描述了该校青春期教育的状况。
“培养保护自己不受性骚扰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要自尊自重……”青春期教育中涉“性”的内容大多只是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增加了篇幅,辅助教师参考,却未在学生课本中提及。在实践教学中,这些内容几乎没有学生询问,大多被教师自动“过滤”掉。
男女生殖系统正面图、剖面图共同出现在第9页;排卵、受精和开始怀孕的示意图在第10页;分娩大致过程示意图在第11页。这样1本《生物学》(七年级下册)讲授了“人的由来”。描述基本的生理知识,教材堪称“文图并茂”。
但了解这些知识后,如何和异性同学相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教材并未深入,涉“性”教育内容大多只写进教师教学用书,而未出现在学生课本。
该校生物老师称,一些好学的女生会当众问生理问题,一些男生会咯咯笑,“男孩子们可能通过别的渠道,了解这些生理知识。”
另外,生物学老师也坦言,青少年性心理健康内容不会向学生讲,“初中只是进行启蒙教育,也没有学生问这些问题。”
让教育工作者忧虑的是,随着孩子进入高中、中专年龄段,即便能接触到生物课,但“性”教育却不免出现“断条”。相关人士称,在应试高考的大背景下,让家长担心的早恋、同居、性行为、怀孕、避孕、流产等层面的问题,并不会在课堂上被公开提及。“初中时孩子小,不好讲。高中、中专段的孩子大了些,但又不讲了。”相关人士称,随着身心的成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状况”的几率变大,而在道德层面的约束不多。在多名教育工作者看来,或许正是因为缺失相应教育,报道中的女孩才会在学校怀孕生下孩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