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探秘职业医闹“操作团队” 一人日结100元有提成

2013-11-21 16:28 来源:大河网 0

  医闹者说

  医患双方不信任给了我们机会

  记者又辗转联系到了杨明,一个已经“金盆洗手”的“职业医闹人”,他远离这个行当有半年多了。

  杨明说,进入这一行纯粹是意外,当时他在安徽老家打工时,胳膊骨折,去县城医院手术后胳膊一直活动不便。最后去大医院检查,才发现是因为骨折的地方医生没接到位。他一直很郁闷,但想到已经出院很久了,就没再回去找医院理论。来郑州打工后,与他常一起干活的农民工张某,一次受伤治疗时因不满意医院开了很多昂贵的药,再加上治疗中的一些小失误,张某就带着一帮工友去医院大闹一场,最后获得了3万元的赔偿。

  两下一对比,杨明顿觉“亏了”,但他也从中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从那儿以后,他经常去一些大医院转悠,在太平间附近、手术科室附近,都是他寻找“商机”的地点。发现有患者与医院吵闹的,他会悄悄尾随患者家属,以自己也吃过医院亏的话头搭讪,拉近距离后再商量帮他们找医院闹,多要赔偿。

  “人手嘛,我那些工友,只要给钱,一个电话能叫来几十个。”杨明说,他在这个行当干了3年左右,常用的办法无非是家属哭闹、放鞭炮、摆花圈、点香烛、拉横幅、堵大门等,也挣了一些钱。

  “刚开始时可自豪,觉得自己是在替患者寻求正义,但时间长了,终究觉得不是正经行当”。杨明说,大儿子已经上初中了,每次回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什么工作的,只说在工地打工。

  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发生了好几起伤医事件,这对杨明的触动挺大:“医生也是人,他们也不容易。”几经考虑,杨明洗手不干了。

  “说白了,还是医患双方不信任给了我们机会。”杨明说,他希望以他的经历,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个群体,发生纠纷后,患者家属和医院都能多一些理智,别让事态更加恶化。

  评论

  只有索赔渠道畅通“医闹”才能自行消亡

  “医闹”这种畸形存在,其实是把“双刃剑”:在刺伤医院、医生的同时,也在隐形损害着患者的利益。

  对医院来说,“医闹”让医院形象受损、医生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正常医疗工作受到影响;对患者来说,医院出于对“医闹”的畏惧,对疑难病症患者就会推诿拒医,或多做无关检查防漏诊;而“医闹”行为也必然扭曲患者心态,从“有理取闹”走向“无理取闹”,甚至触犯法律准绳。

  明明是“饮鸩止渴”,患者为何还要选择“医闹”?究其原因,真正的“病灶”还是医患之间的“零信任”:患者不相信医院、不相信仲裁机构、不相信法律。

  目前我国处理医疗纠纷的方式大致有三类:医疗事故鉴定、诉讼、行政调解,但都弊端重重。医疗事故鉴定由各级医学会负责,但专家和医院之间关联层层,民间戏称“老子鉴定儿子”,何来公允?再说诉讼,程序复杂、时间拖沓、成本太高,很多人从“黑发”等到“白发”,往往还讨不到一纸说法。再说行政调解,“主持人”大多是卫生行政部门,而非独立的“第三方”,如何取信于患者?

  如此一来,“医闹”就成了患者“没有选择之后的选择”。

  那么,别的国家都是如何解决医疗纠纷的呢?在美国,医生基本都有意外事故保险,出了问题,由保险公司跟患者协调赔偿,没医生什么事;美国的医疗费用基本由保险公司支付,因此保险公司会对医疗过程全监督;美国的每个医院还设有“风险管理部门”,及时调查医疗事故行为,预防随之而来的法律诉讼。因此,一旦出现医疗纠纷,美国的患者永远会在第一时间“找律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一旦正规的索赔渠道快捷、有效、畅通起来的话,“医闹”必能自行消亡。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女子10万助学男友上大学 男友学成后离弃
下一条:山东14岁少年校内窒息死亡 疑似被同学“憋”死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