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我国小儿麻痹症的病毒学家顾方舟逝世 资料生平事迹介绍
奋进:荒山野岭艰苦创业
早在1958年,卫生部派顾方舟去苏联考察死疫苗的生产情况前,政府就考虑到了疫苗的生产问题,决定在云南建立猿猴实验站。1959年1月,将卫生部批准正在筹建的猿猴实验站改名为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此作为我国脊灰疫苗生产基地。生产基地的建设面临着设计资料少、交通运输困难、物资紧缺、苏联撤走所有援华专家的困难。顾方舟后来时说:“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胆儿,就说:‘行!虽然有困难,但是能够克服的,一定努力干!’……因此,党委又派了四五位领导,来到昆明实地考察。他们一看,这个地方要电没电、要水没水,马上就摇头,认为在这里生产疫苗不可能。我只好据理力争,说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那时候我们没有房子,住都没地方住,搭起炉灶来就那么干,吃也吃不饱,那段时期真是太艰苦了,可是大家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勒紧了裤带,咬紧了牙关干。”九个月后,有19幢楼房、面积达13700平方米的疫苗生产基地,终于建成了。
1960年的春天,周总理来到了这里。周总理是去缅甸访问的途中,路过昆明的。在云南省长刘明辉、外交部长助理乔冠华的陪同下,来到了疫苗生产基地。顾方舟对正在视察疫苗的总理说:“周总理,我们的疫苗如果生产出来,给全国7岁以下的孩子服用,就可以消灭掉脊髓灰质炎!”
周总理听了,直起了身子,认真地问道:“是吗?”
“是的!”顾方舟拍着胸脯道:“我们有信心!”
周总理开心地笑了,打趣道:“这么一来,你们不就失业了吗?”
顾方舟也被总理的情绪带动起来,他紧张的心放松下来,说道:“不会呀!这个病消灭了,我们还要研究别的病呀!”
周总理拍了拍他的肩膀,赞许道:“好!要有这个志气!”
信念:“我做公共卫生,能拯救成千上万的人呢”
选择公共卫生,青年顾方舟的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急转弯。学习临床,成为一名外科医生,既包含了母亲对他的殷殷期望,也是他年少时的个人志向。1944年,他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将顺理成章地走向外科医生的从业之路。但令人跌破眼镜的是,在毕业前夕,一向为同侪视为有一双巧手的“外科医生好料子”顾方舟却舍弃了待遇高、受尊重的外科医生职业,选择了从事当时刚刚起步,基础差、价值低的苦差——公共卫生。这看似临时起意的冲动之举,却也是深思熟虑后慎重选择,更是信念日渐坚定的人生决定。
其一根源于公共卫生大家严镜清先生的积极引导。大学期间,他在北医遇到了严先生。严镜清早年赴美留学,归国后是享有盛誉的公共卫生专家。当时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刚刚起步,国人对公共卫生很陌生,卫生环境恶劣更是当时多种疾病流行、高死亡率的直接诱因。严先生常在课堂上表达深切的担忧与思虑,顾方舟动情忧心,每思及此常潸然泪下。
从严先生那里,常怀家国之忧的顾方舟逐渐认识到,如果人民不幸,生活在肮脏污泞、疾病肆虐的环境中,作为国人中的一员,能满足于作为医生体面,安心工作吗?
其二萌芽于课堂之外对当时国情民情的真切感受。顾方舟一直没有忘却考察矿工卫生状况归来的同班同学的讲述:矿工衣不蔽体,不见天日,时常被包工头打得流血露骨头,病死了就扔到万人坑里……偌大的教室里,聆听着女同学的哭诉和同学们的抽泣,顾方舟内心的信念逐渐明晰:我要做一个公共卫生学家,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拥抱健康!
“当医生一年只能救有限的病人,我们国家这么苦,正缺少公共卫生行业人员,我做这个,一年能拯救成千上万的人呢”。
其三成长于顾方舟毕业后到主要开展疫苗研究和生产的大连卫生研究所从事痢疾的研究工作。在这里,勤奋认真的顾方舟度过了充实快乐的一段时间,接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很快掌握了研究方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顾方舟被派往中朝边界的新义州开展伤员痢疾防治。在冰天雪地中接受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为伤情、疾病痛苦折磨的伤员们深深的震撼了顾方舟,他内心涌动的雄心与激情慢慢成长壮大:一定要做好公共卫生工作,让同胞民众远离疾病的折磨。
其四壮大于苏联学习时的专业精进。1951年,顾方舟从战场后方被紧急召回大连,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苏联的学生,和被派往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学习。组织上给包括顾方舟在内的375位青年准备了全套的四季服装和生活用品,临行前周总理在欢送宴上嘱托他们:“你们每个人出去学习,国内要花培养30个农民的钱,一定要好好学习。” 背负着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千千万祖国同胞的期待和瞩目,顾方舟深感责任重大和任务艰巨,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拼命学习,否则无颜见江东父老啊”。临行前在组织上的帮助下,他和相恋多年的爱人在组织的帮助下匆忙举办了婚礼,便离乡背井奔赴苏联,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学习。其间,他师从苏联著名的脑炎病毒专家列科维奇教授,年轻而热情的顾方舟凭着韧性,克服了语言不通、水土不服、思念家乡和亲人种种不适应,逐渐适应了苏联的生活。1955年夏天,以优异论文《日本脑炎的发病机理和免疫机理》,取得了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为日后开展脊髓灰质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立志:埋下学成报国的种子
1926年,顾方舟在宁波出生了。然而与宁波轰轰烈烈建设场面不同的是,顾方舟的童年生活颇为不幸。他的父亲顾国光,在他4岁时不幸去世了。为了养家糊口,顾方舟的母亲周瑶琴辞去教师职业,只身赴杭州学习刚刚兴起的现代助产技术,留下年幼的顾方舟交由外婆照顾。
母亲不在身边的日子是孤独、痛苦的。有一次,学校要排演一场话剧,顾方舟非常兴奋地举手报名。但是那么多角色中,老师偏偏让顾方舟演乞丐。同学们都笑话他:笑话他没有爸爸,笑话他家里穷,就应该演乞丐……为了不让外婆伤心,懂事的他只好装作很喜欢演乞丐的样子,还让外婆把哥哥的旧袍子改成乞丐装。
1934年,周瑶琴于杭州广济助产职业学校毕业,带着顾方舟北上天津,在英租界挂牌开业,成为职业助产士。租界里的日子很艰难。地痞滋事、流氓敲诈,警察还借保护之名行勒索之实。一次警察来勒索,恰巧被顾方舟看见。警察走后,看着顾方舟恐惧和愤怒的目光,周瑶琴叹了口气,摸着他的头说:“儿子,你要好好读书,要争气。长大了,你要当医生。当了医生,我们就不用求别人了,都是别人求你救治。”
在这个国无国格、民如丧家土狗的年代,哪有职业能真的扬眉吐气?但在十多岁的顾方舟听来,“不用求别人”这句话,是有多么大的吸引力!从记事起,顾方舟的世界充满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欺负、洋人的欺侮、警察的压榨,而以后可以不用求人,不用在乎这些人的脸色,想到这里就欣喜不禁。他的心中,悄悄种下了一颗从医的种子:我要争气,我要听妈妈的话,当医生!
1937年7月29日,日本开始攻打天津,一时间尸骸纵横,满眼皆是残垣断壁,数十万百姓无家可归,天津沦为一座人间地狱。顾方舟一家在英租界里,这里是汹涌大海中的一片孤岛,享受着孤独的和平,品尝着亡国奴的滋味。
顾方舟的初中是昌黎汇文中学,不在英租界内。每天,顾方舟都要拿着通行证出租界去上学,放学后再拿着通行证进租界。进出租界的关卡处有座岗楼,四四方方的,很是森严。岗楼上挂着惨白的太阳旗,站着架着机枪的日本兵。顾方舟和同学们第一次通过关卡时,几个日本兵就端着枪走来,查完他们的通行证后,要求他们向太阳旗鞠躬。顾方舟和同学们很不情愿,还没等他们表态,日本兵就按住一个同学一顿拳打脚踢,倒在地上久久起不来。除了以前的课程外,顾方舟和同学们还要被迫学习日语。那些封面上写着方正汉字的教科书,打开全是日语。要是日语学不好、背不出,日本人就会拿着宽宽的木板,叫班长打你手掌。班长如果不打或者打得不狠,日本老师就亲自上阵,拿着板子打班长,直到把手打肿了才算完。也许正是尝尽了亡国奴屈辱,立志学成报国的念头就在顾方舟的心中燃烧。
位卑未敢忘忧国,顾方舟固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科学家的使命,以一生的奉献与求索,谱写了一曲兼济天下、报效国家的人生赞歌。(高翠峰 摘编自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徐源著《顾方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