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废弃不能光靠“咬牙坚持” 垃圾到底应该如何分类

北京晚报   2018-04-26 16:41

­  观点

­  垃圾分类不能光靠意识

­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博士、北京零废弃发起人毛达认为,仅靠社区和居民的自觉,很多社区在被定为试点小区一段时间后,垃圾分类就很难再坚持下去了。从2002年推广垃圾分类以来,垃圾分类后被混装的问题仍颇为常见。

­  毛达表示,垃圾分类的直接目的是减少垃圾清运量,如果这一目的不明确,没有量化目标用于指导相关工作,就可能让垃圾分类流于形式。垃圾分类变成简单把垃圾分到垃圾桶。“所以,接下来的,我们不能再延续过往的某些状态。垃圾分类决定了垃圾处理的成效。相关部门应多做公众沟通的宣传教育,告知居民垃圾分类运输的相关流程,以得到民众的支持。”

­  从事环保研究的陈立雯表示,要真正落实垃圾分类,不能只靠道德来约束,道德约束的前提是长期而成熟的垃圾分类教育,本质问题在于需要有根本性的制度性约束措施来实现。

­  毛达认为,投放、收集、运输、处理是一个连贯的链条。可以通过多方配合,提高居民分类投放参与率和准确率。收运企业在运输过程中,应保证分类收运信息完全公开。处理设施保证分类处理, 分类处理设施必须包含餐厨处理厂,相应信息也应完全公开。制定进料准入标准, 按照标准接收或拒绝交运来的垃圾。“按照其他城市的分类经验,提高源头分类效果,需要遵循谁产生、谁付费,多产生,或者没有按要求分类的居民应承担更多处理费。多方努力才可以最终实现‘零废弃’目标。”

­  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巫永平在调研垃圾分类问题时发现,垃圾分类观念的形成仅靠自觉是不够的,既需要教育、引导和鼓励,更需要强制,建立奖惩机制十分必要。

­   记者 赵喜斌 文并摄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5月19日油价调整最新消息:下一轮92号95号
  • 我国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今日启动 调查
  • 检察机关依法对杨子兴涉嫌受贿、利用影响力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