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煎饼馃子协会五一前后将出标准 正宗煎饼馃子是什么样

法制晚报   2018-04-25 17:39

­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在定制标准上最有争议的是什么?

­  宋冠鸣:馃子在制作时是否加入明矾是最有争议的,在传统的做法上,炸馃子是要加明矾的,但是国家规定不允许使用明矾,所以,我们在讨论使用鸡蛋等一些替代物添加到里边,制作馃子。

­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对于不按规章来的店家会有哪些措施么?

­  宋冠鸣:不会,我们仅仅是做一个行业指导,我们也只是一个协会,只会在行业内起一个引导作用,不会有什么强制性的手段,我们在保护“天津老味道”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创新。我认为,传承的东西有生命力,他们都是在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做法。

­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网上有大学生毕业回母校摊煎饼月入13万的新闻,您怎么看?

­  宋冠鸣:我觉得更多的事炒作因素吧,在天津能做到月入13万的店铺,应该不会超过三家,且不说学生摊煎饼的手法有多快,就看学校的消费水品,一个煎饼也就卖5到7块,我们按五块算,那他们一天要卖出860套煎饼,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觉得炒作嫌疑比较大。

­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究竟是“煎饼果子”还是“煎饼馃子”?

­  宋冠鸣:我们查阅过相关资料,在1933年《大公报》上写的就是水果的“果”字,但我觉得“煎饼果子”是一个俗称,因为煎饼和馃子是两种食物,而“馃”是指“食”与“果”联合起来表示瓜果形状的糕点,馃子的“馃”字是有食字边的,只是在老百姓的使用中这个字被简化。目前,有许多煎饼店在起名时也使用“果”字。我认为,在这方面不需要刻意的规范,但应慢慢引导摊主了解与使用“馃”字。 (记者 王荣辉)

­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极其错误的决定”哈佛大学学生怒批美政府
  • 美欧关税战若升级 德国或面临2500亿欧元损
  • 美国关税大棒下 欧洲多行业恐陷生存危机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