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治污动真格 一个村子封掉800口水井
2017年3月31日,云南大理市政府发布了一则被称为“洱海最严保护令”的通告,要求在4月10日前,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内的餐饮客栈要全部暂停营业。其实这并不是这次洱海整治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洱海的污染还有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等三个方面,这三者排放的污染量要占到洱海污染总负荷量的70%左右,可以说这三方面整治是治理洱海水污染的关键。那么,现在,洱海的治理效果如何呢?日前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大理市大理镇才村进行了调查。
大理镇的才村位于大理古城东边,洱海西岸,辖区有3公里多海岸线,行走在这个依山傍水的村落,不仅可以尽享苍山美景、洱海水色,还可以感受到海西的田园风光。初夏时节,田间地头到处可以看到村民们忙着种菜的身影。
才村人世代居住在苍山下、洱海畔的这个“鱼米之乡”。大自然馈赠给他们的不仅有洱海、还有海西这块肥沃的土地,他们祖祖辈辈既可以打渔,也可以生产出优质的水稻和蔬菜。近年来,为了保护洱海的水生态资源,当地政府每年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洱海实行全湖禁渔。
2017年,为了进一步保护洱海的生态资源,大理市政府决定自2017年1月25日上午8点开始,洱海实行全年封湖禁渔期,洱海湖区禁止一切形式的捕捞作业,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禁渔并没有规定时限。政府有关部门表示,何时开海要根据根据洱海生态系统恢复情况及第三方跟踪监测情况确定。没有了捕鱼的生计,才村的渔民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脑子活络的外出打工或在家门口的大理古城干起了旅游业,而更多的村民则把希望都寄托给了脚下的这块土地。
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才村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种地,就是靠种菜。
海西的土地虽然肥沃、但总量却并不多,才村的人口将近7000人,但土地却只有3000多亩。这位大姐告诉我们,家里的两亩地她每年得精耕细作,种上销路好一些的蔬菜,才能维持家里的生活,但近些年,土地的肥力变得越来越差,不得已,她和大伙一样,都只能把提高产量的指望交给化肥和农药。
村民:这些肥料不用种不出来,现在都是用药,不用种不出来,我们农民不就是靠种田种地。
在大理的很多地方,大蒜是收益最好的农作物,才村村民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独头蒜是当地经济价值最高的作物,一亩地刨去成本可以净赚五千以上甚至数万元。但代价就是施肥量大,肥料中的氮磷是造成洱海富营养化的元凶之一。
今年以来,当地政府发布了《关于开启抢救模式全面加强洱海保护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了以流域“两违”整治、村镇“两污”治理、面源污染减量、节水治水生态修复、截污治污工程提速、流域综合执法监管、全民保护洱海为主要内容的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现在才村到处都是关于保护洱海“七大行动”的宣传标语和横幅,村民们不能再挖塘养鱼,土地也不能种了,只能以每亩2200元的价格流转给政府,面对落差,他们不能理解政府为什么不让他们种地、也不让他们搞养殖了,但这些年洱海水质的变化,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