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称中国家禽生产过程需提防“超级耐药基因”扩散
中新社北京2月7日电 (记者 张素)记者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获悉,旗下期刊《自然—微生物学》7日在线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建忠团队的研究成果:中国家禽生产流程中普遍存在能让细菌对重要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基因。
该研究瞄准的两类抗生素分别是碳青霉烯和粘菌素,均被视作是用于治疗可能具有致命性的人类细菌感染的“最后防线”。
科学家此前已在人类食物供应链中鉴定出对这两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基因。一种是2009年在印度新德里发现的“blaNDM”,携带该基因的细菌即“超级细菌;另一种是“mcr-1”,它将导致临床上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治疗的防线失守。
为探明两种耐药性基因如何被引入农业领域,沈建忠团队从中国的鸡肉生产链“上游种鸡场—商品鸡场—屠宰场—超市”收集了1000余份样品,进行碳青霉烯和粘菌素耐药性监测,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传播特征。
他们首次揭示出两种耐药基因在生产链中有不同的传播模式。沈建忠说,“mcr-1”从上游种鸡场沿着生产链条一直传播到超市,说明“该耐药基因广泛存在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大量、广泛使用了含有粘菌素的抗菌促生长剂”。“blaNDM”在上游种鸡场为阴性,但在商品鸡场的野鸟、狗、苍蝇甚至是饲养员携带的大肠杆菌中阳性率极高,并传播至下游生产链条。
研究还发现,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大肠杆菌与澳大利亚、新加坡、挪威、美国、哥伦比亚等地临床分离的耐药大肠杆菌亲缘关系极其相近,继而推测中国家禽生产链中流行的“blaNDM”来源于人,可能通过候鸟迁徙及人员接触进行扩散。
《自然—微生物学》评论称,这项研究为了解耐药性基因如何进入并污染人类食物链带来新的见解,有助于人们制定策略以减少这些耐药性基因“侵入”农业领域。(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