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垃圾变外贸尾单 不少来自国外停尸房从尸身上扒下还带血

中国网   2017-01-14 22:31

“洋垃圾”服装的危害

  医学专家称,这些走私旧衣物含有大量致病病原体,抵抗力弱的人如果接触到这些病原体,极易造成肠道、呼吸道等方面的疾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福建省纤维检验局曾对媒体暗访取得的“洋垃圾”服装参考有关检测方法进行了微生物检测。

  结果发现:与普通存放的新衣服相比,洋垃圾服装含有明显较多的细菌。其中有一件衣服的细菌数超过了5600个,另外两件也都超过了1200个,而普通的新衣服上细菌数只有200个左右。

  据有关文献介绍,这些服装还可能带有结核杆菌、鼠疫、霍乱等各种疾病传染源,有些病菌存在引发大面积疫情的严重危害,危及人类健康。而某些致病菌是无法通过一般的洗涤方法来彻底杀灭的。

  “洋垃圾”服装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它是一个污染源,与新衣服一起存放或洗涤时,会产生交叉污染的情况。

  另一方面,它所携带的病菌可能会使人感染各种皮肤疾病或其他疾病。而造成这些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源头有问题,本身携带大量的细菌;二、没有经过专门的消毒和杀菌处理(高压灭菌、消毒液消毒等方法);三、运输和储存的过程中被污染。

  由于大多是日韩的衣物,在款式设计上比较新颖,备受年轻人青睐,90后是“洋垃圾”翻新后的所谓“外贸尾单”服装购买的主力军。受年轻人欢迎是这些店铺“长盛不衰”的一大原因。

  行业角度而言,我国"洋垃圾"的走私催生了一系列"洋垃圾"产品非法制售,阻碍了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

  2015年,一位厦门服装店老板称,“一位顾客到我这里买了一件黑色礼服,后来差点吃官司,因为日本朋友告诉她,那是日本传统的‘寿衣’。不仅仅是消费者,就连我们做服装生意的,有时候也会被‘坑’。”

谁是洋垃圾服装产业的罪魁祸首?

  走私销售洋垃圾服装是一个暴利行业,受利益驱动,相关犯罪活动才如此猖獗。

  早在1985年10月23日,国家工商局和卫生部下发通知称:“据有关部门反映,日本……成立了专门向中国大陆出口废旧衣服的公司,他们从一些医院的停尸房、废品处理部门收集各种旧衣服,组织向我国出口。”

  部分外国商贩以回收处理垃圾为名,通过外国垃圾出口渠道获得后进入中国,国内走私分子以极低价格购进洋垃圾后进行分拣销售,可牟得暴利。

  境外旧服装流入我国市场大致可分为走私入境、转运、加工、销售等几个环节,一般由不同团伙分别经营且单线联系。在这条分工明确的洋垃圾走私产业链中,多方各自获利。

  目前我国洋垃圾的主要输出国为欧洲、美国、日本等对垃圾处理要求严格的发达国家。据介绍,国外供货商并不赚取垃圾本身的钱,而是赚取当地政府支付的垃圾处置补贴。

  对于国内走私商而言,出售“洋垃圾”,可以赚取高达数倍的利润。同时,分拣人力成本低,也是这些人赚取暴利的另一要素。

  与香港的海上距离仅115公里的广东省陆丰市南部的碣石镇,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洋垃圾”服装集散地,这些服装多经此中转后销往全国各地。

  碣石镇经济基础薄弱,加工销售旧服装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需求稳定,因此当地大量闲散劳动力以此谋生,逐渐形成全国闻名的“专业”市场。汕尾海关缉私局的一份调研统计显示,在这个人口26万的镇上,从事“洋垃圾”服装经营的就有万余人。

  2009年央视记者暗访了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洋垃圾服装市场,当时冒着生命危险,在河水中躲藏半个多小时才逃过了不法业主的报复。

  之后虽然屡次被媒体曝光,并受到多轮清理整顿,但即使在这样的高压打击下,碣石镇明目张胆经营的店铺仍不在少数。

  2009年央视报道

  2013年央视报道

  2015年报道

  全国各地店铺老板从中转地拿货时,好点的按件批发,差点的就“论斤称”,一般1块钱1斤,几乎不需要成本,利润空间很大。拿到货后首先做的是分门别类。接着,他们用板刷和去污剂把衣服上一些较为明显的污渍刷掉,然后进行补纽扣、换商标等工序。

  一般的服装经过以上翻新流程,即可销售。剩下那些“无可救药”的,只能当作垃圾抛弃。但价格稍贵的毛料上衣和牛仔裤等,却还需额外的电熨。不管什么档次、什么价位的衣服,在翻新流程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消毒。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vivo X Fold 5即将开售:6999元 史上最轻大
  • 阿根廷将就美法院裁决阿国家石油公司转让股
  • 韩国检察总长请辞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