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元旦多1秒闰秒是为什么?1月1日闰秒产生原因原理分析
“多希望世界给我多一分钟、多一秒钟,让我再好好爱你……”歌词里曾苦苦哀求的一秒钟,真的可以实现了。因为,2016年还真的多出了“1秒”。
这多出的“1秒”将加在格林尼治时间12月31日23时59分后,通过增加闰秒实现。由于北京处于东八时区,所以将在2017年1月1日7时59分59秒后面增加1秒,届时会出现7时59分60秒的特殊现象。
为什么要增加1秒?这1秒从何而来?据天文专家介绍,为了确定时间,世界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得出的“世界时”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由于两种时间尺度对秒的测量方法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时间系统之间就会出现差异,所以有了“协调世界时”的概念。
“协调世界时”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时刻相差超过0.9秒时,就在协调世界时上加上或减去1秒(正闰秒或负闰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闰秒。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表示,闰秒一般安排在年中或年末的最后时刻,即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最后一分钟。从1972年到这次的44年间,已经有27次闰秒。最近一次是2015年6月。
“闰秒,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公众应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赵之珩强调说。
记者注意到,这凭空多出的1秒钟引起了网民和段子手们的调侃。“多一秒,用来想她。”“让我稳稳的幸福,再飞一秒。”“为了想这一秒用来干啥,我浪费了整整一个小时。”
闰秒是什么意思?
闰秒(rùn miǎo)是指为保持协调世界时接近于世界时时刻,由国际计量局统一规定在年底或年中(也可能在季末)对协调世界时增加或减少1秒的调整。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和长期变慢性(主要由潮汐摩擦引起的),会使世界时(民用时)和原子时之间相差超过到±0.9秒时,就把世界时向前拨1秒(负闰秒,最后一分钟为59秒)或向后拨1秒(正闰秒,最后一分钟为61秒); 闰秒一般加在公历年末或公历六月末。2012年3月,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宣布我国7月1日进行闰秒调整,届时将现7:59:60。
2015年6月份,科学家们将再度给钟表额外增加1秒钟时间。
成因原理编辑
科学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天文测量而得出的“世界时”和以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世界时”由于地球自转的不稳定(由地球物质分布不均匀和其它星球的摄动力等引起的)会带来时间的差异,“原子时”(一种较恒定的时制,由原子钟得出)则是相对恒定不变的。这两种时间尺度速率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一至二年会差大约1秒时间。
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使用“协调世界时”来计量时间。当“协调世界时”和“世界时”之差超过0.9秒时,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就负责对“协调世界时”拨快或拨慢1秒,这就是闰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