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医院开张 文物修复师专注国宝文物修复

北京日报   2016-12-30 11:21

  200名文物“医生”坐诊

  昨日,首批文物已入院,养心殿佛堂中的“梅坞”匾、明朱由检书思无邪轴、清代朱耷图轴等已经按需进入不同诊室,身穿白大褂儿的文物修复师开始小心翼翼地为这些国宝把脉诊疗。

  一位修复师说:“这里的温湿度都有明确的设定,文物即使裸露在外也不会有风化等危险。”

  目前,文物医院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编制达200名,很多人身怀绝技,熟练掌握中国古代特有的文物保护修复手工技艺。初步统计,该院拥有10多个门类的保护修复专业队伍,包括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青铜器修复技艺、古代钟表修复技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文物看病过程中,一些失传的老技艺也有望重生。比如“梅坞”匾使用的 “粘蜡”工艺已失传。故宫文物修复师研究发现,这种镶嵌玉石的技法没有任何腐蚀性。因此此次修匾,修复师将采用松香等重新恢复老技艺。

  180万件文物高科技“体检”

  在采用传统工艺保养修复文物的同时,文物医院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故宫院藏的180余万件文物“体检”时就能享用最新科技,如文物专用CT机、显微观察设备、材料分析设备和无损探伤设备等。

  这座文物医院还具备文物保护管理与展示宣传功能。目前,医院正研究预约开放细节,并将择机公布。未来,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文物“复活”的全过程,还有机会跟文物修复师们讨教。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通过展示文物修复过程,希望更多观众能了解文物修复的科学性。”

  释疑

  为何起名文物医院?

  单霁翔:将文保科技部展示区命名为“故宫文物医院”,一是因为文物修复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像患者到医院看病一样,不仅需要有传统技术的工匠进行经验性地判断,也需要借助各类分析检测的仪器来诊断。二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播出后,文物修复受到欢迎的程度明显提升,通过展示文物修复过程,希望使观众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

  故宫为中小学生辟“专区”

  本报讯(记者 刘冕)昨天,故宫教育中心正式揭幕。这里将常年为中小学生及家庭观众提供宫廷特供的教育项目。

  故宫教育中心设施位于午门内西侧、熙和门南北庑房内,面积约800平方米,由四个不同主题功能的教室和辅助空间组成。

  另外,故宫建福宫花园延春阁一层昨天设立“建福榜”,首批上榜机构和个人有香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他们累计为故宫捐资超过3亿元人民币。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 立榜不仅能让故宫人铭记捐资机构和人士为博物院事业发展所做出的无私奉献,也是为了彰显高尚的公益精神。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攀枝花市公安局原一级高级警长樊泽凤严重违
  • 今日(7月7日)最新油价查询:92号、95号汽
  • 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圆满结束访问离开香港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