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现先秦遗址 先秦时期聚落群遗址曝光全国罕见
大厂遗址第2号墓。
安宁场遗址航拍图。
学术价值
印证“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观点
陈苇说,本次考古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出6个方面的学术价值。首先,发现了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去年庙门前遗址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该遗址距今约4800至4500年。今年陈家烧房遗址和大厂遗址墓葬随葬品,也显现出浓厚的新石器时代特征。同时,还发现了四川境内除成都平原外,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先秦时期聚落群,这是目前川西南最成体系、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20余处先秦时期遗址沿安宁河谷分布,绵延百余公里。这为探讨聚落形态、聚落群之间的地理空间分布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次考古,还初步建立起安宁河流域的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及谱系关系。根据出土的大量遗迹和遗物,为探讨该区域的考古学年代序列、谱系关系及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最为直观的材料,从目前出土文物看,初步认为在安宁河流域可能新增两三种考古学文化。此外,考古还为研究西南夷中的邛、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重要的线索,为全面认识邛、筰等西南夷民族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中国西南地区古代文化交流、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上世纪,童恩正先生提出了‘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观点。”陈苇说,此次在川西南发现了不少与西北地区较为相似的遗存,如山字格剑、双耳罐等,由此凸显出横断山脉南北文化交流及传播等诸多问题。“发掘工作还将继续,更大的惊喜,或许还在后面。”陈苇表示,施工沿线还有30余处文物点亟需发掘清理、提取资料,任务十分艰巨。
对话专家
古时凉山冬天寒冷?
华西都市报:此次考古发掘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先秦时期聚落群遗址。陈苇:对,此次发现的遗址,其规模在西南地区甚至全国来说都十分罕见。然而,由于酸性土壤的侵蚀,遗址内并没发现人骨。华西都市报:聚落群中出现了50座方形坑类遗址,被推测为半地穴式房址。这种房址一般出现在北方,如今在安宁河流域大量发现,说明了什么?陈苇:在北方,因为冬天寒冷,半地穴式房址普遍出现。此次,类似地窖的半地穴式房址在安宁河流域大量发现,可以猜想当时的冬季应该比现在冷。以往考古人员在类似的方形灰坑中发现过灰烬,但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则发现了用火痕迹更重的红烧土面。较为遗憾的是,与北方的半地穴式房址不同,此次的房址里并没有发现门道。也正是因此,考古界内部出现了分歧意见,认定为半地穴式房址,还没有十足的把握。
新庄遗址出土的石刀。
陈家烧房遗址出土的矮腹罐。
成都古人不识凉山?
华西都市报:与古蜀文明相比,这一区域遗址有着怎样的独特特征?陈苇:遗址里的特征较为强烈,出现了与西北地区较为相似的山字格剑。与西北山字格剑全身铜质材料不同,此处的格剑的剑把,变成了更为坚硬的铁制材料。此外,双耳罐等陶器也在做工上带有西北特色。在上世纪,童恩正有观点认为,从中国东北至西南的边地之间,有一条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此次发现,再次佐证了童恩正的提法。同时,因为区域色彩很浓,有专家认为,当时成都平原的古人并没有翻过山脉,来到凉山。但我认为,这并不绝对。
这里存在两个部落?
华西都市报:以往,安宁河区域多是出土大石墓,此次竖穴式土坑墓成为了主角,其中的甲字形大型墓葬的发现,又使得羊耳坡遗址独树一帜。它们的出现,有着什么意味?
羊耳坡遗址负责人郑万泉:羊耳坡为东周至汉朝年间遗址。不同墓葬形式的出现是因为年代不同。时间上来说,应该是大量竖穴式土坑墓出现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宁河流域才开始出现大石墓。其中,一块大型墓葬区,墓穴还排列整齐有序地形成甲字形。这与其他遗址不同,可以说明,当时曾存在着两个部落。
此外,区域内出现的夹沙红陶、高领绳纹罐,在形状、雕刻工艺上,还与中原宋朝时期的南诏风格相近,说明当时两地之间也有着一定的文化交流。
另外,令我们疑惑的是,遗址内出现了棺椁,却没出现棺。这成为了谜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华西都市报记者徐湘东毛玉婷 图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