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现象是什么?2016拉尼娜对中国有哪些影响揭秘
拉尼娜2016最新消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5日通报称,受拉尼娜影响,今年秋季台风可能偏多,将导致我国东南沿海的海洋灾害偏重,需要有关部门提早防范。
根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等机构专家的联合会商,预计9月份将有5至6个台风生成,较常年略偏多,影响我国近海的台风为3至4个,其中,有2至3个影响南海,1至2个影响东海。台风的生成将对我国近海带来风暴潮、海浪等海洋灾害,给海洋生态环境和沿海养殖业带来不利影响。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气候预测室首席预报员姜华提醒说,要特别关注9月中旬的天文潮大潮期,在此期间一旦有台风登陆,风暴潮影响将较为严重。
根据预测,在全球变暖和拉尼娜事件的共同影响下,今年秋季,我国沿海海平面将较常年同期偏高。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提醒,9月适逢中秋假期和国庆长假前夕,沿海地区旅游人数集中,沿海相关单位需做好旅游景区海洋灾害防御部署工作,保障沿海旅游安全有序。同时提醒台风影响海区的生产和建设部门密切关注台风及海洋灾害的预测预报信息,提前部署、排查除险,保障工程和设施安全。
此前报道
“拉尼娜”已经来了 我国海洋灾害呈偏重趋势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日宣布,7月已进入拉尼娜状态,秋冬季将发展成为一次拉尼娜事件。预计秋季影响我国的台风风暴潮和灾害性海浪发生次数将比常年偏多,冬季海冰灾害也将呈偏重趋势。
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副司长于福江介绍,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一般在极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转向拉尼娜现象的几率较大。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气候预测室首席预报员姜华说,监测显示,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持续到2016年4月结束。5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持续下降。进入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异常偏冷海温的面积和强度较上月都有较大增加,已有数据可以判断7月份已经进入拉尼娜状态。
但目前,由于热带太平洋低层纬向风呈东、西风异常交替状态,预计8月份热带中东太平洋会有短暂的回暖,秋冬季将发展成为一次拉尼娜事件。
据了解,此次拉尼娜事件将对我国近海海温、台风以及冬季黄渤海海冰造成影响。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预测,今年秋季,我国渤海、黄海北部、东海东部和巴士海峡海域海温偏高,东海西部、台湾海峡、南海北部和西部海域海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专家表示,海温变化会对赤潮、渔业、冬季南方旅游等造成影响。
由于2016年秋季处于拉尼娜事件的发展期,西太平洋海温将偏暖,有利于秋季台风的生成,台风个数将比常年偏多,一旦台风来袭与天文潮高潮叠加,风暴潮和灾害性海浪生成的几率将加大。
冬季拉尼娜将处于盛期,引起东亚冬季风有可能较常年偏强,我国北方冬季气温偏低,从而导致我国冬季渤海、黄海海冰冰情偏重。
拉尼娜现象是什么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ñ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