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解读:暴雨袭击显影中国防洪体系隐藏六大病灶

2016-07-10 12:55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0

  6月30日至今,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多轮次暴雨袭击。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多省份局部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汛情。

暴雨袭击显影中国防洪体系隐藏六大病灶

  填湖违建饭店被洪水淹得只露出了屋顶

  今年的大洪水汛情,早在数月前就被我国超级计算机预测,气象部门也早就发出了多次警告。然而,暴雨袭来,伤痕累累。截至7月8日,这次洪涝灾害已造11个省(区、市)的3100.8万人受灾,164人死亡,26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670.9亿元。

  昔日的大汛重在江防,而今天,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和长江大堤的强力加固,灾害更多来自堤内,受灾地区受的是“内伤”。一场暴雨,就像将X光片浸入显影液,立即显影出我国防洪体系隐藏已久的六大病灶。

“肾脏萎缩”:填湖造地

  对于家住武汉市南湖花园的严先生来说,几天来,上班出行的尴尬让他终生难忘。想要走出南湖片区拐角的渍水处,他必须和一群人一起挤在一辆铲车铲斗上,才能慢慢被挪到马路另一边。

  7月5日,大暴雨,水淹江城,武汉市出现百余处渍水,交通瘫痪,全城停工停课,而南湖地区受灾严重。7日,南湖所在的洪山区政府救援指挥人员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介绍,南湖周边共有20个社区被渍水围困,一度停电停气,渍水最深的南湖雅园小区,有的地方水深1.8米左右。

  市内湖泊的萎缩,被公认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里,湖泊和湿地起着容留回旋积水的重要作用,湖泊是“城市之肾”,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据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院胡茂川、张兴奇的研究,在钢筋水泥构成的城市里,“城市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加,原本可以地面渗透的水量大大减少,大部分雨水转化为地表径流”,城市地表的渗水程度要锐减数倍。

  在武汉,湖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长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指出,武汉和其他城市不同,现在长江的水位已经高于武汉城市的水位,武汉城市的洪水没有办法自然往长江里排,下了大雨,武汉城市里的水需要找地方泄洪,所以,湖泊这样的蓄水空间十分重要。

  武汉水系发达,原本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素有“水袋子”“百湖之城”之称,“但是,现在武汉湖泊已经没有办法起到调节作用了,为了城市建设,当地填了许多湖来造地”。

  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市主要城区内,共有大小湖泊127个。现在,中心城区仅剩下40个湖泊。

  武汉市一位城建官员介绍,湖泊变少,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90年代两个时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汉人口增长迅速,为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大兴“以粮为纲”运动,大片湖区与湿地被填占。上世纪90年代,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建迅猛扩张,填湖造地增多,城内湖区填上后,大批商品房在其上拔地而起。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卢新海教授与曾忠平博士,曾作过专题调查和研究分析:从1991年到2002年,11年间,武汉市主城区湖泊水域面积急剧减少38.67平方公里。失去的湖面难以恢复往日景观,而与此相对应,截至2014年年底,武汉市城市建设总面积从1986年的22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527平方公里。

  为此,武汉民众不乏抗争。2015年11月24日,39名武汉市民起诉武汉市水务局,指其不作为、监管不力,造成沙湖北岸被填湖。沙湖曾是武汉市区内环线内最大的湖泊,2005年沙湖水面面积断崖式锐减,仅剩0.032平方公里。2016年3月,法院一审判决,责令市水务局在60日内,对淤泥填湖问题继续履行调查和处理职责。

  官方也不乏反省。2013年,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直言:“如果绿线、湖泊不保护,以后我们连眼泪都将哭不出来!很长一段时间,武汉的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填湖史。‘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终将带来‘大城市病’。”

  《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和《武汉市第三批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先后出台,将166个湖泊列入保护名录,从此武汉的湖泊没有再少一个,截至2015年2月,水域面积比2005年还增加了88平方公里。

  然而,这种醒悟来得有点晚了。此次,武汉的暴雨洪涝再次让人痛心地看到,“肾脏”萎缩带给城市的灾难后果。事实上,不仅在武汉,这轮暴雨给湖南岳阳、江苏南京、安徽安庆等70多个城市都造成内涝。正如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李长安所指出那样,城市发展不能一味强调经济建设而随意改变城市原有生态环境,要在护湖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因为,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杭州地铁4号线工地发生突涌事故 致1人死亡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