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寻子照片引发舆论反转剧 陈新刚资料照片寻子历程
两月前也有一次双重反转
这并不是陈新刚第一次因社交网络中接力式转发而被动成为新闻焦点。
今年4月23日,大连的繁华商圈马栏广场,一名年轻女子手举“寻子启事”站在广场上,引发了当地人关注。“寻子启事”上的内容,与陈新刚自己制作的寻子启事一模一样。
但人们没有询问她与孩子的关系。有网友认为,“当时我觉着她跟孩子的关系是明摆着的,她用这种方式寻子,那肯定是孩子的妈妈。”当天中午开始,以“帮帮这位年轻妈妈”为主题,这名女子街头寻子的照片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转发,一度在当地人的社交媒体中刷屏。
但不久,有当地网友公开对此事真伪表示怀疑,有网友认为女孩年龄看起来20岁上下,而被拐男孩陈杨朝梵今年已经12岁,显然年龄“合不上”。当晚,一张朋友圈截图再次“刷屏”——“有位同学,为了一个三分钟的观察人物练习,做了海报化了妆,换了服装,跑到繁华的地段开始体验生活了”。
不过很快,此事再度反转——陈新刚称,4月23日曾有一女子打电话给他,自称是大连某高校学生,近期有社会实践课的作业,表示希望制作寻找陈杨朝梵的信息板,在街头宣传,这样她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可以帮陈新刚扩散寻子信息,收集更多有效线索。
陈新刚在接受《大连晚报》采访时表示,“当时我表示了同意”,“我很感激”,同时他觉得女子的举动可能给大家造成了误会,“我也向大家说声抱歉。”
心理学专家:
以转发刷“存在感”与“认同感”
北京国奥心理医院心理咨询师白璐认为,互联网、微信朋友圈等带来了获取信息以及沟通的便捷,人们不断地获取新信息,便可以在交际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不至于被边缘或冷落。“一些人有种‘别人都转了,自己不能落后’的从众心理,有了一种内心的攀比和刷存在感的需要。”
微信朋友圈中多以家人、同事、同学、朋友为主,这些是现实生活里的熟人社交,“这样便形成了较强的认同感。”白璐认为,现实生活中,心理认同感较为淡漠,导致一些人希望通过微信等手段找到这种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便是自我对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
“常常得不到认同,很多人会感觉到孤独,打发这种孤独的一个方式就是及时获得朋友的认同,这就使得很多人活跃在朋友圈中,转发、质疑一些事件。”白璐说,以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方式具有很强的粘性,“不论心灵鸡汤,还是热点事件,很多都能得到好友点赞,更何况是寻子的爱心接力。传播的人希望得到欣赏、表扬、尊重,但是当事态进行反转后,并未得到心理满足,便会跟随发出下一条反转信息。有的人会出现因挫败感带来的愤怒,或者恶语相向。”
传播学者:
公众容易被当事人贴的标签左右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教授宫承波认为,舆情反转的事件一般表现为舆情发生阶段、舆情反转阶段、舆情发酵阶段、舆情平息阶段。“就寻子一事,便有着这样的特征,从微信朋友圈中疯传,到有人质疑真伪,而后事件进入了一个发酵阶段,直到权威方出面解释,才有所平息。”
宫承波认为,当一个受人关注的事件出现后,人们很容易出现被当事人贴有的标签左右的情况。微信朋友圈中,多数为相互熟识的人,许多人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进行转发与分享。当有人贴上了弱者的标签,公众便很容易一边倒站在弱者一边,“被这种标签牵着鼻子走,根据当事人的身份去判断,没有探究事实和是非”,“但是当事件出现新的变化后,身处舆论场中的人们也出现了情绪变化,又不愿多做研究和思考,便很快站到了此前的对立面。”
在宫承波眼中,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拥有渠道发声,因此便存在着多元的信息来源。多元的信息常会让事件出现变化,这也使许多热点事件出现了反转。“但这种反转多是没有经过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回应的反转。”宫承波说,“直到权威回应或是媒体发掘真相后,议程才会退出,舆论也随之平息。”
本报记者 习楠 赵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