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喉者”像婴儿一样学说话用食道获“新声”
他们无喉,用食道获得“新声” 这个特殊群体因全喉切除手术,需要像婴儿一样重新学说话,有的还学会唱歌 昨日,林徐明用食道发出的声音告诉记者,自己喉咙做了手术,在医生和志愿者的帮助下又重获“新声”。本报记者 杨新宇 摄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成年人,却像婴儿一样学习说话,从一个音、两个音,到一个短句……他们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无喉者”。和普通人用声带和喉咙发声不同,他们要学着用食道发声。而重获“新声”的过程,是需要毅力和决心的。
他们是“无喉者”
今年63岁的林徐明就是一名“无喉者”。
“本来以为一辈子都没办法再说话了!”尽管有些沙哑,但连贯的发音、浑厚的气息、抑扬顿挫的语调,还是很难让人发现,面前的林徐明其实是在用食道发音。
林徐明2010年被查出喉癌,需要全喉切除。也就是在那时,林徐明知道了李文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的搭档)的故事。医生鼓励他,可以学会用食道说话。
像婴儿一样学说话
2010年7月,林徐明做了手术。身体刚恢复,他就开始练习发声。医院耳鼻喉科的医生鼓励他参加“新声会”——无喉言语康复进展及复声培训计划。
“新声会”里都是像林徐明这样进行过全喉切除手术的喉癌患者,他们积极、乐观地与疾病抗争,互相扶持学习,希望重获“新声”。
“食管语”的学习,从“打嗝”开始,也就是练呼吸。可是,习惯了用声带发声的人,突然用食道发声,非常难。吸气后,要把气闷在胸腔里,像打嗝一样,将空气从食道“逼”出去,再配合舌、齿、鼻等,声音就出来了。但“新声会”里好些成员,训练好几个月也发不出一个音。
林徐明每天一早,就跑到公园练发音,有时还带上一瓶汽水练打嗝,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林徐明最开始练习发一个音,也就是“aoe”,像婴儿学说话那样,到第6天终于发出了第一个音。然后,练“单音字”、“双音字”、“三音字”……有一天, 林徐明惊喜地发现,他竟突然喊出了“老婆”!一年后,林徐明学会说长一点的句子,开始了无障碍交流!
他们也能唱歌
如今,林徐明成了“新声会”志愿者老师,每个月都会到医院教更多的“无喉者”说话。新声会也建了微信群,有200多位成员,大家每个月聚在一起,学习说话,分享生活。
“不少人都能说得很好,听起来就像患了感冒时的声音,瓮声瓮气的,但完全不影响交流。”林徐明说,重新说话,让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最近,林徐明开始钻研起练唱歌的方法。林徐明说,群里不少人都能交流、打电话,如果学会了唱歌,那就有了更加完整的生活。
30%患者无法“保喉”
重医附一院耳鼻喉科主任胡国华介绍,喉癌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恶性肿瘤,治疗方式多选择手术切除。如果及时就医,70%的患者能保住喉咙,但目前仍有30%的患者,特别是癌症晚期患者,无法达到“保喉”治疗。
全喉的切除让喉癌患者失去了发音的器官,变成哑巴,这类患者被称为无喉者。以重医附一院为例,无喉者以每年40例左右的速度增加。
“不能让患者保住生命就失去生活!”胡国华说,目前重获“新声”主要有4种办法。一是电子喉,像机器人声音。二是随身携带小喇叭。三是通过手术安发音管。四是食管发音。 本报记者 顾晓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