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药王”贡献有多大?王泽山从北京归宁讲述从业经历

现代快报   2018-01-10 10:18

  60年专注火炸药事业 坐好“冷板凳”,不要轻易放弃

  和人们熟知的探月工程、载人航天等高科技行业相比,火炸药专业一直有些“默默无闻”。不少年轻的学子也因这个专业太基础、枯燥和危险而对它避之唯恐不及。可是从19岁带着“强国先强军”的信念进入哈军工开始,王泽山院士就无怨无悔地选择了这个“冷僻”专业。

  “那个年代普遍不看好火炸药专业,也有很多追求海、 防空等等领域,但我选择这个专业,绝对不是一时冲动,我想国家总归需要这方面技术,那么总要有人去做。”王泽山说,“看准方向要坚持,一定要去想怎样超越,不要轻易放弃 。”

  “火炸药方向是我的兴趣,我的工作、生活都融合在里面。”王泽山说。经过60多年的奋斗,王泽山和他的团队为中国火炸药整体实力的提升和中国武器装备、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

  心系教育,关注培养青年 对年轻人“扶上马还送一程”

  “我20世纪80年代师从王泽山老师,我还记得当时上午来学校报到,下午到办公室见导师,他戴的眼镜框都是塑料做的,衣着也很简朴,当时就觉得是个很朴实的老师。”王泽山曾经的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金华回忆,没想到正是这一位看起来非常朴素的老师,影响了他38年的漫漫科研路。

  孙金华说,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87年暑假 ,南京天气潮湿闷热,气温有近40度。“当时需要将一台非常重的仪器设备拉到试验场地进行实验,哪晓得一路泥泞,车轮子直打滑,最后陷在泥里走不了。只见王老师一个人默默下车,开始推车厢。”他说,后来大家看到赶紧上去帮忙,终于推到了现场,“王老师脸上、衣服上全都是泥巴。他还开玩笑说,这样拍电影都不要化妆了!”

  “王老师对于年轻人的培养和关心,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孙金华说,王老师非但“扶学生上马”,还会再亲自“送一程”。 耐心为学生解答看似“幼稚”的问题、手把手教学生做科研、甚至给年轻人改善住房条件……

  这些举动从王泽山分配500万奖金中也可看出——“拿部分钱出来用于培养年轻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个方面给予他们鼓励,设立相应的基金。”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辽宁省四市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
  • 全国工信系统表彰291个集体和463名个人
  • 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交接 神十九航天员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