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做大岁:用最大的节日铭记最痛的历史
从先辈的奋勇抗倭中,寻找精神财富
两位小朋友展示一对白额春联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站在位于黄石镇顶墩村的戚继光纪念馆内,瞻仰着戚继光塑像,让人不由联想几百年前戚家军驱除倭寇保家卫国的情景。“戚家军虽远道而来,但勇猛顽强,既能陆上歼敌,更能下海追寇,深深鼓舞了莆田民众!”戚继光纪念馆负责人方鸿华说。
为了剿灭倭寇,戚家军曾经三次入莆作战,给莆田人民留下了不畏残暴、勇敢抵抗的宝贵精神力量。兴化府城陷落后,朝廷急命戚继光入闽剿贼。由于戚家军正在浙江分兵抗倭,戚继光便在义乌招募新兵万名。军情紧急,只能一边行军、一边训练。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农历四月初八,戚家军进入福建,很快便与先期到达的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合兵一处,苦战克复平海卫。这一仗共歼灭倭寇2200人,救出被掳群众3000多人。莆田的倭患至此基本解除。
在莆田抗倭斗争史中,除了朝廷官兵的勇猛作战,普通民众的抗争同样可歌可泣。《莆田县志》中,记载了荔浦村民、南郊船户、华亭猎户等普通民众团结一致奋起反击的英勇事迹。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六月,倭寇数千人由三江口登陆,围困府城。南郊船户千余人当时泊舟在城濠,主动请缨与倭寇决战,一鼓作气歼灭倭寇百余人。此外,还有华亭镇猎户数百人,英勇袭击侵犯当地的倭寇,倭寇大败,丢掉营寨逃走。
当年倭寇弃兴化府城而去后,三一教教主林兆恩作为当地乡贤,倾尽家财为遇难者收尸,让遇难者安息,让生还者免受瘟疫之苦。林兆恩多次变卖家产,赈民救灾,组织门徒先后6次在莆田县、仙游县城乡收尸2万多具,为其择地安葬。1996年,莆田市区东岩山上发现林兆恩当年埋葬死难者骨灰罐之所。这一处“明代倭难义冢”目前已搬迁至石室岩,并成为莆田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00多年前军民一心抗倭,体现了爱国爱乡、自强不息、扶危济困等伟大精神。我们用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做大岁来祭奠苦难、纪念历史,就是要代代传承这种精神。”莆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唐炳春说。
留住节日习俗,也传承了爱国精神
今年正月初四晚,莆田市的网络朋友圈被“做大岁”刷屏了,洋溢着围炉、团圆的欢乐气氛。在本地论坛上,有网友甚至晒出了莆田人在非洲做大岁的场景。图片中,十几位莆田小伙举杯向家乡的亲人送上新年祝福。“无论身在何处,莆田人都不会忘了做大岁,而且比除夕更隆重,这是代代传承的。”莆田民俗专家林洪国说。
与做大岁相伴传承的,还有贴白额春联、初二不走亲戚等独有的民俗。民俗专家向记者解释了这两项习俗的历史来源:当年倭寇从兴化府城退走后,逃亡的民众回到家中,先贴白联办丧事,然后才贴春联补过年。为了祭奠逝者,在贴春联覆盖白联时专门留出上方一截,成为白额春联,流传至今;大年初二,在莆田被称为“探亡日”,是民众回到家中后互相探望亡故亲人的日子,为了避讳,此后约定大年初二这天不到亲戚朋友家中拜年。现在,如果大年初一已经登门拜年的,初二便不再有这项忌讳。
2008年1月,因为做大岁这项民俗,莆田市被列入国家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建议名单。同年11月底,莆田市戚继光纪念馆举办了戚继光诞辰480周年暨林墩大捷446周年庆典,同时还举行了省国防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在抗倭斗争400多年后,人们用公祭、书画展、文艺演出等各种方式纪念彪炳史册的抗倭英雄戚继光。
在莆田,除了戚继光,还有两位抗倭将军受到人们的世代敬仰,甚至演化成为供奉的神——涵江区江口镇白家村将军祠供奉的白将军和荔城区北高镇后积村万灵宫供奉的大王爷,其原型分别为抗倭英雄白仁将军和孔兆熙将军。白仁将军长期在莆田抗倭,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被倭寇包围,力战而亡。孔兆熙将军是从广东赶到福建解救兴化府城时战死的,他担任广东水师都统,作战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幸在混战中壮烈殉国。
1月29日至2月3日,莆田市举办了首届民族英雄神像巡游活动,巡游队伍在黄石、笏石、东峤、江口等地受到热烈关注。莆田市民族英雄文化研究会代表陈玉清介绍说,此次巡游活动是为了纪念曾在莆田地区抗击倭寇的戚继光、俞大猷、孔兆熙、白仁等名将,“在继承做大岁习俗的同时,牢记这些民族英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