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平民慈善家19年资助255个孩子 小偷不忍偷其财物
昔日富豪的生活“出门靠电驴,生活少花钱”
听到游爸爸说要给自己介绍对象,周凤害羞起来
游文晃是莆田仙游县鲤城宝峰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86年,游文晃退伍转业,担任专职消防队队长,在一次灭火救人中,被倒下的一堵墙砸中右腿,负伤致残。
而命运却给游文晃开了另一扇窗。因为朋友的赏识和帮助,游文晃前往新加坡一家公司担任高管,收入不菲。
1995年,他从新加坡回国探亲,从昔日战友口中得知,有个名叫陈弘的小学生,父亲在部队劳累过度,不幸早逝,母亲又体弱多病,陈弘面临着失学。几经辗转,游文晃找到这对孤儿寡母,主动提出资助陈弘上学。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让孩子能够完成学业。”游文晃说。没想到开了这个头,就一发不可收,他资助的对象从仙游到莆田、连城、上杭、漳平、厦门、长汀、浦城等地。
2001年,游文晃回国定居厦门,业余爱好画油画,闲暇时也炒炒股票。不高的工资既要支撑全家人的生活,又要给孩子们生活费和学费,很快捉襟见肘。“出门靠电驴,生活少花钱”,游文晃的“十字家训”将一家人的生活标准降到最低。
19年来,游文晃捐助了250多万元,有亲戚朋友骂他“傻”,但游文晃只是一笑置之。
小偷的意外来信“知道你是好人,东西都还给你”
“我打算让‘女儿’从我家出嫁。”游文晃刚说出口,一旁的“女儿”周凤就已泪流满面。周凤今年21岁,南平浦城人。从小父母离异后,各自成立家庭,将她遗弃在邻居老奶奶家。
2005年3月23日,素昧平生的“游叔叔”给她寄来了500元学费,还有一封信,信中称“只要你想读书,我都会供你读”。10多年来,从小学每学期500元,到大学每学年5000元,游文晃还时不时地给她寄一些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如今,已是大三学生的周凤,通过平日里做促销、发传单、当酒店服务员,生活费完全可以自给。
一次去福利院参加与智障孩子们手拉手的活动,让周凤感受尤深。“那一刻我感觉特别幸福,我终于也能像‘爸爸’那样给别人带去快乐和希望。”周凤说。
但儿子一开始并不认同父亲的“慈善事”。8岁时,儿子曾问:“爸爸,你把钱都给别人,我们以后吃什么?”游文晃回忆,当时自己百感交集,并没有马上回答他。
那个周末,游文晃带儿子来到受资助孩子的家里。低矮的房子、斑驳的土墙、睡的是地板,一日三餐是酱油水拌饭。触目惊心的贫困,让游文晃的儿子震惊了。他悄悄地拉着游文晃的衣袖说:“爸爸,长大后我也要像您一样。”
更让游文晃感到意外的是,自己的故事竟感动了一个“梁上君子”。2012年,游文晃家中失窃,一部数码相机和4万元现金不翼而飞。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三天后,所丢之物,竟然又原封不动地回来了,还外加一张字条:“知道你是个好人,这些东西都交还给你。”
“有道者劝以救人。”每每聊到这件事,游文晃都唏嘘不已:“也许是自己的故事让小偷自惭形秽,良心发现。自己这一条爱心之路,‘德不孤,必有邻’。”
“对话
记者:“遗嘱”里没有关于对你爱人和儿子的安排。您不担心他们吗?
游:我相信他们可以过得好。我爱人平时做家政,一个月有两千多元这样。
记者:做家政收入并不高,你却把这么“庞大的事业”交给她?
游:只要他们尽力就行了。
记者:您总说身体大不如从前,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增加资助对象呢?
游:想让他们成为我撑下去的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