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发现33例登革热病例 登革热症状预防治疗方法
莆田发现33例登革热病例 登革热主要症状预防治疗方法
福建省卫计委26日发布消息称,截至9月25日,莆田市共报告33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涵江区31例,荔城区2例。均无重症病例,目前已治愈出院6例。
疫情发生后,当地卫生等部门密切协作,发动群众开展以清除蚊虫滋生地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落实疫情主动监测、疫点消杀、对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治疗等措施。
登革热症状和如何预防
专家提醒,预防登革热重要的措施是防蚊灭蚊,大家要立即行动起来,彻底清除居家环境的积水容器,以防止病媒蚊滋生;居住于山区的民众,更需特别注意住家周边的天然滋生源,例如树洞及竹洞等,务必用土填满,避免积水而滋生蚊虫。
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穿长裤长袖衣服,使用纱窗和蚊帐都是较简单、有效的防护手段。发现自己出现发热、全身酸痛、出疹等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记者 储白珊 陈荣富 实习生 纪玉屏)
登革热病因症状及治疗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病因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传播媒介:伊蚊,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伊蚊只要与有传染性的液体接触一次,即可获得感染,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4天后即具有传染性,传染期长者可达174日。具有传染性的伊蚊叮咬人体时,即将病毒传播给人。因在捕获伊蚊的卵巢中检出登革病毒颗粒,推测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储存宿主。
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
翻页请阅读登革热主要症状和治疗方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