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完善立体化救助服务体系—— 温暖流浪人员回家路
冬日里,阳光和煦。市救助站、涵江区民政局工作人员穿过一片树林,带着慰问金、棉被来到国欢镇姚某家中。
姚某是该救助站持续跟踪回访近5年的流浪返乡人员。她已从一名“神志不清的流浪人员”,转变为“能自主工作的青年”。这是我市社会救助部门坚持“访、帮、励”原则,帮扶流浪人员的缩影。
“现在找到工作了。马上过年了,年前我还能存下一笔钱。太感谢你们了!”看到回访的市救助站副站长龚少明、涵江区社会救助股负责人陈闽聪等人,姚某连连道谢。
今年44岁的姚英曾是“学霸”,但高考发挥失常,只考取了一所“双非”院校。“我女儿在大学念了一段时间后,情绪抑郁,后患上精神障碍疾病,还多次外出流浪,杳无音信。家里人急得不得了。”姚某71岁的父亲姚树林说。2018年,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过救助系统得知姚某在北京流浪后,专门派人将其从北京接回涵江老家。
流浪返乡人员重新融入社会,面临经济、社会关系等诸多困境。
流浪返乡后,姚某结婚生子,后因精神疾病时有发作,丈夫与其离婚,姚某成了一名“单亲”妈妈。为了让姚某生活、就医有保障,涵江区民政局开辟绿色通道,为姚某及其父母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还为其申请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多亏了社会救助部门的帮扶和持续关注,女儿的状态不断好转。”姚某父亲说。
为了让姚某融入社会,涵江区民政局的派驻社工常邀请她参加社区活动,鼓励她自信、达观。此外,市救助站、涵江区民政局工作人员经常到姚某家探访,嘘寒问暖。几年下来,姚某一家和救助人员成了朋友。
“少明、闽聪兄,我现在还年轻,特别希望能自食其力。”姚某常提要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生活帮扶之外,如果能帮她找到一份工作,对稳定她的精神状态将大有帮助。”龚少明表示。
为了让姚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关部门为其多方联系工作机会。“上个月,我们帮助她在西天尾镇的一家工厂找到了工作,接下来,我们还会持续关注她的精神、生活、工作情况。”陈闽聪说。
不仅仅是姚英,市救助站建立探访关爱机制,改变了很多返乡流浪人员的命运。
近年来,我市针对救助机构服务对象需求多样化、救助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不断建立完善纵向贯穿“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管理机制,横向连接民政、公安、城管、卫健、财政等部门,完善多部门协同参与的立体化救助服务体系;加强部门联动,积极引导高校、社工、社会公众等力量参与流浪人员救助工作,全方位提升救助服务成效。
市救助站站长林洪清介绍,流浪乞讨帮扶工作除了帮扶返乡流浪人员、街面巡查之外,还帮助滞留莆田的流浪返乡人员寻亲。我市地处福建沿海开放地区,外来农村务工人员较多。针对这部分流浪人员普遍不会说普通话、时常走失、寻亲难度大等问题,救助站借助莆田学院汇聚全国各地生源的语言优势,成立“流浪人员方言翻译志愿服务队”,帮助不会说普通话的流浪乞讨人员寻亲返乡。此外,围绕“堵、寻、回”三个环节,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了全市受助人员在救助管理机构内“零滞留”的目标。
去年以来,我市救助机构共救助各类困难群众511人次,帮助69名受助人员找到亲人,护送15名受助人员返回浙江、贵州、江西等原籍地,妥善安置3名寻亲不着的滞留人员。
游晓璐 郭燕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