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全面推进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
连日来,下戴河黑臭水体治理施工现场,工人们加紧进行整坡护岸,把水系连通工程打造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景观带,让群众有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
向黑臭水体宣战,为江河换衣梳妆,还民一城清水碧波。当前,我市正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申报国家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为契机,全面推进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截污治污除污,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莆田素有“荔林水乡”美称,水系发达,溪河纵横,除了木兰溪、萩芦溪、九溪、粗溪、龙江流域等6大水系外,已登记的河道名录共721条,总长3344公里。随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主客观原因,护城河、下戴河、下磨溪、龙桥溪、宫口河、顶社河等6条城市建成区江河水失去原有河道功能,成为黑臭水体,被列入住建部、生态环境部清单,令人扼腕。我市各级党政领导一任接着一任干,开启了从水上到陆上,从上游到下游,从干流到支流的全流域、系统性治理新征程。经过近3年的努力,这6条黑臭水体已基本完成污水收集、清淤疏浚、河道清障等主体工程,并实现河道常态化保洁,逐渐恢复成一汪汪清流,流进了市民的心田,滋润着兴化大地。
立下军令状
理清治理体系完善处理设施
我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部门分工明确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莆田市人民政府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及建城区内其他河道治理工作方案》《莆田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将黑臭水体纳入“河长制”统筹推进,明确6条黑臭水体等河长为县区政府、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治理主体为各县区(管委会)政府,并由各个部门分工合作,理清了全市黑臭水体治理体系。
在内河水环境治理中,不单是瞄准黑臭水体整治。目前,所有河段均立起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各个公示牌上,标注着所在河段的基本情况、河长职责、管护目标及联系部门、监督电话等信息,机制细节一目了然。这样的河长和专管员公示牌,全市共有1560块,分布在41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除了机制保障外,全市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完善。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原则,市政道路同步配建污水管道。2018年省政府下达我市60公里污水管道建设任务,实际完成68公里。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约1000公里城镇污水管网,建成区污水主干管基本成型联网。市本级及各区污水处理厂也已建设完成,全市4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处理能力达到31.75万吨/日,各区建成区均位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覆盖范围。
推广“四法”
多模式通水路斩源头促提质
污水收集和雨污分离改造,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重头戏。我市探索出污水源普查及雨污分流改造“四法”,并灵活实施多种治理模式,斩黑臭源头、通水路、促提质,奏响黑臭水体系统治理的交响曲。
示范推广污水源普查及雨污分流改造“四法”。2017年,我市中心城区率先启动污水源普查,实施污水源普查及雨污分流改造“四法”,并在全市范围内示范推广:原始管线图比对法,重点解决学校、机关、安置房等污水源普查;污水源头倒查法,重点解决市场、酒店、企业等污水源普查;科技手段排查法,重点解决涵洞、餐饮等污水源普查问题;群众走访核对法,重点解决老旧小区污水源普查。
灵活实施多种治理模式,实现综合治理。除采用传统治理模式外,我市灵活实施EPC、PPP、BOT等多种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综合推进黑臭水体整治。2018年上半年,通过实施EPC、BOT等模式,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全市4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治水攻坚,不得不快。涵江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PPP项目估算投资约15.8亿元,覆盖涵江城区范围全部河道整治,拟整治城乡河道总长度约25公里,建设内容包括收集管网、河道整治工程和景观工程,该项目已全面动工。荔城区城乡污水整治PPP项目造价约10亿元,已全面动工,东里巷-军分区片区截污工程、城门街涵洞改造市政管道及工程公司集资房周边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等纳入统一实施。秀屿区土海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包括顶社河、坝边河两条河道综合整治,已完成项目招标。
分门别类强化污水收集。针对城区水系发达及老城区、城乡结合部短时间难以彻底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实际,我市在实施上游雨污分流改造的同时,抓紧建设截污管,同步实施沿河污水收集截流。2017年以来,我市已完成6条黑臭水体沿河8公里截污管的建设,基本实现晴天污水不入河。
经过近3年的努力,6条黑臭水体周边基本完成污水源普查及排水大户收集改造,污水处理厂污水收集量明显提升。2018年,全市4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量比2017年增加2.49万吨/日,增长12.14%;比2016年增加3.37万吨/日,增长17.17%。
刮骨疗伤
抓重点破难点显决心赢民心
“腐臭难忍的‘龙须沟’,如今变得清澈了,水里还有了鱼和青蛙,每天早上我都会抱着孙儿来河畔散步。”家住涵江区宫口河附近的陈大爷谈起宫口河之变,竖起了大拇指。
位于涵江老城区的宫口河,周边为居民居住密集区。因清淤及外运过程对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影响较大,需要协调的问题非常多,导致多年未清淤。市、区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反复讨论后,下决心采用“干塘”法,彻底清淤宫口河。“清淤过程持续了一个多月,难免有滴、撒、漏以及臭味等问题,但周边老百姓并没有阻扰,而是自发投工投劳,协助维护交通秩序,全力支持宫口河清淤。”涵江区住建局局长凌文东感慨道。
涵江宫口河“干塘”法、荔城区拆除占用下戴河河道多年的万宝车行、全市建成区内河统一实施河道常态化保洁制度……在黑臭水体整治中,一水一策、一水一清单,清淤清障难点重点逐一攻破,彰显政府决心,也赢得民心。
2018年6月,我市顺利通过生态环境部、住建部组织开展的黑臭水体整治专项督查。
目前,我市已基本完成城市建成区6条黑臭水体整治。据2018年度、2019年第一季度现场采样监测结果显示,6条黑臭水体透明度、溶解氧、氨氮、氧化还原点位等四项指标全部符合相关要求。
“整治黑臭水体,是一场刮骨疗伤的治水攻坚持久战,只有久久为功,方能为江河换衣梳妆,焕发新颜新活力。”市配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联络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将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申报国家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为契机,以建成区黑臭水体和内河治理为抓手,力争2020年底前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比例保持在90%以上。
□本报记者 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