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探索创新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培养集聚新型人才纪实

湄洲日报   2019-01-29 14:40

  新年伊始,在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努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的浓厚氛围中,一个名里带“新”的“金娃娃”,格外引人瞩目,成为业界谈论聚焦的热点。这就是去年落地莆田的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

  人们记得,2018年4月22日,在福州举行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共建协议正式签约;随后,学院第一届理事会成立,选定执行院长并组建管理团队;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推进选址规划建设;教学团队入驻莆田,组织编写教学大纲……快马加鞭,捷报频传。眼下,我市正聚力探索推进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建设,努力激活“工科”基因,奋力突破发展瓶颈,培养服务莆田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

  重创新 接地气

  支撑服务地方新产业和新经济,迫切需要像新工科这样的新动能来支撑。当前,我市正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力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已成为我省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要支撑地区,加快建成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建设,先后走访北航、北理工等高校,就产学合作进行深入交流,为我市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的发展绘就了蓝图。莆田学院党委书记陈柴生在推进新工科建设专题会议上强调,新工科产业学院适应时代发展、国家需要,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数字中国等重要指示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的重要内容。为建设好新工科产业学院,莆田学院成立了新工科产业学院领导小组,开展工科校际调研学习,布局新工科专业,紧密对接中国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

  “新经济时代,往往是新技术的变革引发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的出现,因此,大学办学方向应该引领产业发展方向。”莆田学院校长宋建晓介绍,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模式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莆田学院作为全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应该主动作为,遵循办学规律和新工科人才培养规律,加快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与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使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管理体制、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产生深刻变革,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应然之举。

  莆田学院素有“工科基因”。随着改革与转型的深入开展,学校目前工科专业比例达35.4%,工科专业建设质量也实现快速发展,土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工程管理等5个专业接受了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2018年,学校入选福建省首批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深化优势互补、创新合作,将为培养适应新经济社会模式新型人才和推动学校应用转型发展发挥良好的积极作用。当前学校肩负着新校区建设、应用转型发展和专业硕士建设等“三大攻坚”任务,更加需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汇聚力量,提前做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人才布局,探索新工科办学新模式与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莆田经济发展注入新能量。

  目前,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主要依托莆田学院现有教学资源与硬性条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4个现有专业,招收了500名本科生,共11个班级,按云计算、软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5个新工科方向培养,面向省内外招生人数比例为350:150,其中面向莆田本地招生68人。2018年7月,学校立足莆田区域经济发展与新兴产业升级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积极主动向教育部申报了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4个新工科专业。同时,与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协同联盟,拟设立东南新工科产业研究院,依托北航、北理工,借势发力,争取2019年实现研究生招收。

  扬优势 破瓶颈

  不久前,莆田学院副校长李文芳、教务处处长程德华、新工科专业负责人等与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团队就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讨,双方畅所欲言、集思广益。过去一年,这样的思路碰撞有多次。

  所有的探索,都朝着一个方向。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按照既定的目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总体推进顺利,第一阶段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学院第一届理事会已成立,执行院长已选定,管理团队已组建,委托莆田学院的2018年秋季新工科本科招生已完成,500名指标全部招满,北航、北理工2019年研究生招生指标也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

  去年5月,市政府在涵江梧塘镇成立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指挥部,并成立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筹备办公室,挂靠市工信局,负责日常事务和工作衔接。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实行以董事会为主导的管理机制,成员由政府、高校、企业、联盟等四方代表共同组成,依托各自优势,兼顾各方利益,保障多主体合作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办学新机制。去年10月份,合肥工业大学原校长徐枞巍教授任筹备办主任,教学团队已入驻。

  “目前,我们正在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将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力争把产业学院办成为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全国一流水平、国家产教融合试验田、科研改革排头兵、部省人才产业化合作示范点及数字福建重大工程。”市工信局局长张志宏介绍,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目前按照委托办学的办法培养学生,市工信局正在协调联盟,推进研究学院的办学性质,同时考虑建设资金拼盘及投资主体。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在土地供给、周边配套、学院运营、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已启动智慧产业园规划建设,正抓紧明确产业园区规划选址,等等。

  据介绍,目前市政府已请示省政府转报教育部,请求在办学资质、招生指标上予以支持,规划建设正在推进中。

  聚合力 展宏图

  “新工科产业学院是我的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很开心。”莆田学院2018级软件工程(新工科)专业学生林雅婷告诉记者,自己是漳州人,上初中时就对工科感兴趣,大学报志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报考了新工科产业学院。

  “入学伊始,我们就要求新工科产业学院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大致的规划,很多同学在报考时就对这一专业以及今后的就业方向有了基本的了解,在校的时候学习目标和方向更为明确,就业时对口率、精准率也更高。”新工科产业学院辅导员老师郑金凤说。

  办学方向始终对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是新工科产业学院成立的初衷。记者从莆田学院教务处了解到,上月20日,莆田学院领导赴福建工程学院调研学习,1月9日,与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团队就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讨,汇聚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经济管理等领域一流大学的院校资源和专家资源,力争经过3年到5年的努力,建成机制活、有特色、高起点的产教融合示范学校和智慧产业园,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联盟给力,一体化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两项关于新工科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2018年福建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类重大教改项目立项;同时,申报2018年第二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6项。校企合作实践基地9个、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有效推动学院办学真正转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和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来。

  下好“先手棋”,才能占领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在未来的规划中,东南新工科产业学院计划引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优秀专家资源,吸纳华为、腾讯、中软国际等知名企业的教学案例和工程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创新合作,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深化本土产学研合作,着力培养一批智能制造、大数据、物联网工程等新工科专业最前沿的应用型人才。

  □本报记者 许爱琼 吴双双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三明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亮点回眸
  • 三明市再添两条省级“最美乡村‘福’路”
  • 三明市114个项目获国债资金支持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