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红土地” 今朝“绿希望” 感受乡村振兴新变化

湄洲日报   2018-04-02 08:58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分时节春光好,3月31日,湄洲日报社第24期《读者会》,以“美丽莆田春之旅”为主题,组织部分读者前往涵江区大洋乡,感受乡村振兴新变化,关注绿色生态,接受红色教育。

  聆听闽中革命史

  接受红色教育

  当天,车行大洋乡,沿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不时可见森林公园、农业采摘园分布其间,生态风光应接不暇。临近乡政府,村道宽阔,新式楼房整齐,立面店招统一,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新农村画卷。“以前这里还是偏远落后的农村。”读者金晋萍由衷地感叹“大洋乡变化真大啊!”

  群山环抱的大洋乡,是闽中革命的摇篮圣地,也是莆田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至今还保留着众多革命遗址。该乡整合红色资源,打造了以闽中旧址、瑞云山景区为龙头的旅游线路,培植红色文化产业基地,传承闽中“红旗不倒”的革命精神,同时让红色旅游资源,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

  在闽中支队司令部纪念园,读者们参观了革命史诗碑园。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是我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廉政教育基地。走进陈列馆,79岁的讲解员郭克绍一边带领读者们观看墙上展示的老照片,一边为大家讲述闽中革命史。看着陈列在展柜里斑驳的手枪、手雷、望远镜等革命遗物,时光仿佛重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想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如今的和平、安宁、幸福的生活,大家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开展植树造林

  春天植绿正当时,清明节日渐临近,本次活动组织读者在革命纪念园内植树造林,还特别定制了一批种植签名牌供读者们在所植的绿树上挂牌,以绿色环保的别样方式,缅怀先烈,祭奠英灵,同时为革命旧址添新绿,助推老区美丽乡村建设。现场,大家拎着铁锹、锄头,提着水桶,三两成组,挖坑、培土、种植、浇水。不一会儿,荒芜小山坡上就竖立起一棵棵小树苗。读者们在签名牌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小心翼翼地挂在树梢上。一些读者还和小树留影,期待小树快快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红土地上植绿

  78岁的廖玉连是参加本次活动年龄最大的读者,年轻时她和家人一起参加革命,对大洋这片红土地有特殊的情怀,此次报名参加读者会就是想在老区重温革命峥嵘岁月。在植树时,她挥锄铲土,干得卖力,丝毫看不出是位高龄老人。老人说,挖坑种树不算什么,以前她还挖过地道呢!

  在报上看到本期《读者会》征集信息,活动期间有接受红色教育环节,兴业银行莆田分行也积极组团参与,并作为该行主题党日活动。当天该行的30名党员在闽中支队司令部纪念园重温入党誓词,和读者们一起缅怀先烈,在红土地上植绿树。“植绿树的举动与兴业银行打造‘绿色金融’企业文化,实施环保业务战略相契合。我们每个人在此植一棵绿树,鼓励自己加油干,成就一片兴业林。”该行员工朱凡兵说。兴业银行莆田分行办公室副总经理、党建工作负责人方志忠说,临近清明,参加此次活动很有意义,让党员们追寻红色足迹,缅怀先烈,接受红色教育,不忘初心使命。时刻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对党忠诚、廉洁自律、甘于奉献,在工作中不断做出新成绩。

  了解农耕文化

  如果说红色是历史赋予大洋乡的特色资源,那么绿色就是现今红土地上的新希望。大洋乡自然风光旖旎,徜徉在远山、静水、绿树、繁花间,浓浓的乡土气息将人挟裹。早在2003年就被定为省级生态示范乡镇,绿色生态是该乡建设美丽乡村的新思路,发展绿色农业是该乡产业发展的新支撑。

  参观农耕用具

  近年来,大洋乡引进项目,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种植。如今利农集团涵江现代蔬菜设施栽培示范基地一期工程队已在该乡进场施工,完成400亩的大棚主体结构建设及盖膜。瑞云休闲农业观光园成功种植生态农业试验田200亩,10幢民宿正在添置相关设备,旅游道路不断完善,田间慢道正在施工。闽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完成农产品展示厅、农村电商基地建设,试点推广“互联网+农业”新模式,优质米、地瓜干生产线已投入使用,年产优质米200吨、地瓜干300吨。

  为了让读者了解大洋乡农耕文化,此次活动还组织前往福建好心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稻米农耕文化展览馆参观。风谷机、磨、打谷桶、耙、犁……昔日田间地头的农耕用具,已成为罕见的老物件,摆放在展览馆内。读者张军是涵江区梧塘镇人,他说,这些农具勾起他的思乡之情,每一种他都曾使用过。

  老一辈看着亲切,新生代瞧着稀奇。读者李玮是莆田学院大三学生。她说,这些老物件都没见过,也叫不出名字,活动后她打算好好“恶补”一下传统农耕文化知识。读者郑明玉在中粮华港公司工作,他认为大洋乡生态环境好,很适合发展绿色产业。利用青山绿水自然优势,强村富民,推动乡村振兴,提升当地群众的幸福指数。

  大洋乡的绿色生态和红色资源给读者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该乡将按照“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红色生态旅游集镇”的战略目标,用足用活老区政策,盘活旅游资源,全面推进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努力推动全乡经济实现新跨越。读者们期待着,再次来到时,将有新变化,这里将会是一个生态质量更好、乡村品位更高、乡风文明更美的大洋乡。(记者 黄凌燕 余静 摄影:记者 陈斌)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三明明溪:货车相撞驾驶员被困 消防紧急救
  • 三明多条公路线路起点站、终点站临时调整
  • 便利福建跑出新“数”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