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买来黄蛏煮后现“白虫”? 专家:可食用
2015-11-27 14:18 来源:闽南网
0
闽南网11月27日讯 25日下午,莆田仙游市民陈先生在永辉超市仙游鲤城店购买了一袋黄蛏,拿回家水煮后,发现黄蛏体内有一条长长的“白虫”,吓得他放在一边不敢食用。海都记者昨日请教水产专家了解到,这条“白虫”并非寄生虫,而是黄蛏体内原有的部分,学名叫“晶杆”,在软体动物中很常见,可以食用。
市民:煮后剥开见寄生虫
市民陈先生介绍,当天下午他在仙游鲤城镇的永辉超市购买了近12元的活黄蛏,当晚加酒一起水煮。“煮好后发现黄蛏都变得肿大,剥开后发现有一条白色的虫。”陈先生说,他把每个都剥开发现都有一条长三四厘米的白色“虫子”,他怀疑这些都是寄生虫,但是购买的时候蛏又都是活的,让他想不通。出于安全考虑,他和家人都没有食用这些蛏。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永辉超市仙游鲤城店,找到陈先生当天购买的黄蛏。记者注意到,这些黄蛏上面都还有不少泥水,无法辨认里面是否有虫子。记者将情况告知超市工作人员后,他随机拿了一只洗干净后剥开,发现蛏里面同样有类似的“虫子”。不过工作人员称每只蛏里面都有,并不是寄生虫。
专家:是“晶杆”可食用
该超市有关负责人杨女士介绍,此前也有顾客反映类似情况,但经过核实,陈先生所说的并非寄生虫,而是蛏体内原有的部分,可以放心食用。如果市民仍然觉得不放心,也可将蛏拿来退掉。
记者将图片发送给有关水产专家,该专家告诉记者,市民所说的“虫子”是黄蛏的胃部搅拌器,在黄蛏进食时,带动肠胃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学名又称为“晶杆”,呈半透明明胶样棒状,在大部分贝类软体动物中都能发现,可以食用。
养殖蛏多年的李师傅介绍,蛏体上的寄生虫,一般是名为“食蛏肠泄吸虫”的生物,为黄白、乳白色,长度约2厘米,和“晶杆”完全不同,另外被寄生的蛏子体形消瘦,无法继续繁殖。(海都记者 林养东 陈盛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