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法院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发展“枫桥经验” 构建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格局

平潭时报   2019-11-18 11:09

  2011年以来,综合实验区、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等一系列国家级战略先后在平潭落地,平潭也由此成为了福建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桥头堡”和“试验田”。

  法治是改革开放最有力的保障,其中,调解工作是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机制。多来年,平潭法院立足独特区位优势,坚持多元共治,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同时,立足“共同家园”定位,创新涉台调解工作。

发展“枫桥经验”

延伸调解队伍覆盖面

  2016年7月,在最高法院、省委和省法院的关心重视和全力推动下,平潭综合实验区人民法院正式揭牌成立,开启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扬帆远航。

  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平潭法院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据平潭法院工作人员介绍,借助“地毯式”摸排和工作台账的建立,今年以来,平潭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30起,受理调处总数为130起,调处成功130起,调处成功率为100%。

  如何得到100%的成绩?工作人员表示,平潭法院狠抓队伍组织建设,健全调解网络平台。积极参与搭建涉区、乡(镇)、村(居)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衔接指挥平台,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多元纠纷化解工作机制。

  据了解,目前实验区213个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换届工作已经完成,全区共有人民调解员1025个,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37个。此外,还专门成立了台胞个人调解室,进一步增强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认同感,为台胞、台商纠纷化解提供更便捷、更亲近、更贴心的司法服务。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台胞薛清德的调解工作室,近日他成功调解了今年首例涉台劳动争议纠纷,帮助当事人双方达成共识,开启了平潭涉台案件诉调对接工作流程的第一步。

设立法官工作室

提升基层法治化水平

  除了抓好队伍,坚持关口前移,及时解决纠纷也是平潭法院的工作重点。平潭法院工作人员介绍,这几年,通过设立“法官工作室”等方法,立足群众最关心、最期待的司法需求热点,着眼诉讼之前、法庭之外,把法律资源与行政资源、社会资源聚合起来,加强诉源治理、诉调对接、多元化解,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法治化。

  设立在东门社区的法官工作室,是平潭法院法官工作室之一,主要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调处矛盾纠纷,实现解纷“终端”与诉讼“前端”无缝对接,推进矛盾纠纷及时、高效、源头化解。像这类的工作室,目前还分布在万嘉社区、城南村、上楼村等地。

  此外,为了充分发挥人民法庭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作用,完善离岛综合法律服务体系,平潭法院还在司法所设置代立案点,在便民中心开设自助服务窗口,在村委所在地设立乡村党员法官工作室,定期安排法官上岛值班,把司法工作延伸到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紧扣共同家园特色 

打造涉台司法先行窗口

  紧扣开放开发大局,平潭法院围绕“综合”和“实验”两大主题词,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勇当改革“探路者”,改革创新成效明显,走出了一条凸显平潭特色的法院发展路子。

  平潭因台而设,因台而特,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在创新涉台调解工作上,平潭法院充分发挥司法促进对台交流融合的作用,创新多项台胞、台商司法保护制度,全力构建具有平潭特色的涉台司法新机制,涉台司法前沿平台作用日益凸显。

  去年3月,平潭法院与海峡两岸仲裁中心、福建省企业法律工作者协会涉台法律调解中心共同建立涉台、涉自贸区多元化纠纷解决工作机制,聘请19名海峡两岸法律专才担任专家咨询顾问,借助法院、仲裁、调解中心多方力量,实现和解、第三方协调、商事调解、商事仲裁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的有序衔接,及时、便捷、高效地解决涉台、涉自贸区纠纷。该机制被福建省商务厅委托的国际知名第三方机构评估为“全国首创”。

  持续推进“分调裁”改革,深化多元解纷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室、社区法官工作室、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值班律师、调解员、家事调查员作用。加强与司法所、两岸仲裁中心、福建省企业法律工作者协会涉台法律调解中心等单位联动,通过合理分工、高效衔接、有效协同,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依法处置,推动形成融合两岸力量、符合时代特征、体现平潭特色的社会治理格局,打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平潭新样板。(何燕 通讯员 丁炎燕)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三明泰宁:大金湖有机鱼“游”向全国
  • 永安天宝岩保护区10年新增鸟类记录68种
  • 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导师助力“头雁”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