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贝雕走向世界 城关小学24幅贝贴地图亮相国际盛会
平潭作为贝雕艺术的摇篮,从上世纪50年代起,平潭贝雕历经市场萌芽、兴盛、繁荣,再到市场萎缩、贝雕厂倒闭、手工艺人改行的荒凉光景。近年来,越来越多学校将平潭贝雕融入校园文化和社团。在这当中,平潭城关小学抓住机遇开设贝艺工坊,并耗费两个多月,动员贝艺工坊的20位师生制作了12幅中国地图和12幅平潭地图。
值得一提的是,这24幅贝贴地图还在6月29日亮相于澳洲中华经贸文化交流促进会第三届第三次年会庆典,也让城关小学贝艺作品首次走向国际。
工艺精湛
受邀制作贝贴地图
令人好奇的是,城关小学贝艺作品是在怎样的机缘下走向国际舞台呢?原来,今年3月,澳洲中华经贸文化交流促进会创会主席林辉源、实验区诚信促进会会长翁晓岚一行走进平潭城关小学并参观贝艺工坊。精湛的手工艺品,让林辉源对师生们制作的各式贝艺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
正是这次参访,给了城关小学贝艺工坊一次“大显身手”的良机。当天,林辉源就邀请城关小学贝艺工坊的师生们制作中国地图与平潭地图,以此作为今年6月份所举办的澳洲中华经贸文化交流促进会第三届第三次年会庆典的赠送礼品。
困难重重
师生齐心协力克服
得知消息后,城关小学贝艺工坊的师生们既喜悦又担忧。城关小学陈娟老师说,要将作品作为国际交流场合上的馈赠礼品,对作品的精细度有较高的要求,这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因此,学校择优让制作完成度高且技术娴熟的优秀学生参与其中,以确保作品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与以往制作的贝艺作品不同,此次地图作品要求尺寸仅30厘米*40厘米,着实给制作增添了不少困难。“此次制作的地图画幅较小,而贝壳材料尺寸又较大。因此在贝壳运用时,需结合地图的地形等因素进行考虑,这无形加大了制作难度。”陈娟说,在前期贝壳种类的挑选上,师生们费了不少心思,选择部分用小贝壳作为材料。由于贝壳太小,不能使用胶枪,只能用强力胶粘贴,但强力胶味道重又容易伤手。
在一次又一次尝试制作的过程中,贝艺工坊的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给地图上色,有的为地图所需的材料挑选贝壳,有的敲打准备碎贝壳等。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首幅平潭地图与中国地图的样品才顺利“出炉”。
亮相盛会
推广贝艺走向国际
作为参与制作者之一,城关小学四年级学生陈安琪说:“看到我们制作的贝艺作品走向国际舞台,让更多人认识贝艺作品,我感到非常自豪。在制作中,我遇到不少困难,但也让我变得更加耐心和细心。”
得知学校的贝艺作品走向世界,不少家长都显得十分激动。“没想到学校的贝艺作品能够走向世界,真是太牛啦!”家长林女士说,能够有这样的机会,离不开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付出与努力。
陈娟说,24幅贝贴地图在澳洲中华经贸文化交流促进会第三届第三次年会庆典上的亮相,极大地推动了贝艺工坊的宣传,也让这次与会的国际友人认识到平潭的贝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