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贝雕:“匠心”在传承 重现往日繁华
平潭老艺人对于贝壳,有着巧妙的运用:带斑痕的贝壳,锯成带疤痕的树木躯干;带螺丝旋纹的贝壳,切成仕女的发髻……不同贝壳拥有不同的色泽和形状特点,在巧匠手中可精制成花鸟、山水、人物等浮雕、贝雕画,形象逼真,尽其工艺之美。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平潭贝雕历经市场萌芽、兴盛、繁荣,再到市场萎缩、贝雕厂倒闭、手工艺人改行的荒凉光景。近年来,“实验区+自贸区+国际旅游岛”赋予了平潭独有的叠加优势,也让一些对平潭贝雕有执着热爱的追梦人,再次抓住机遇,重现贝雕往日繁华。
源起:贝壳里“大有文章”
平潭四面临海,亚热带温润的气候造就了丰富的贝类资源。据《平潭县志》记载,平潭有贝类169种之多。
贝壳以奇异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和精美的花纹,早早便赢得人类的注意。从远古的“贝币”,到明代制作的螺钿工艺品,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贝雕工艺品,以及如今制作精良的贝雕艺术品,贝壳在人类智慧的光影中不断穿梭。
在平潭,贝壳的应用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平原镇,代表着闽台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迄今5500~6500年。该遗址为贝壳堆积,出土有打制石器、磨光石斧、石骨镞、骨匕和掏纺轮、陶支脚和大量兽骨,199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述发现赋予了贝壳更为神秘的一层面纱,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难以寻觅贝壳在平潭人生活生产中的历史演变,因此,当贝壳再次在平潭引起轰动时,却已经是几千年后的事情了。
据《平潭县志》记载,1959年8月,平潭成立地方国营贝壳工艺厂,开始生产贝壳堆画,随后逐步发展为贝壳雕画。1971年后,产品开始在广交会展销。工艺人员采用平面拼贴、块片浮雕、坯模造型、螺向镶嵌等工艺技法,创作出圆雕、浮雕、嵌贝漆器、嵌贝仿古家具等6大类500多种产品供出品。
《平潭县志》还提到,立体圆雕《套鹿》,在1972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后被选送往日本展出,受到赞誉。1985年,该厂贝雕工艺新产品系列获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第三名,同时获省工艺美术优质产品称号。进入90年代,“59”牌贝雕品获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到1995年,该厂生产的贝雕产品已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和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展会上,工作人员现场制作贝雕引来市民观看 蔡起辉 摄
73岁的老画师曾光艺是原平潭贝雕厂一名员工,他在1964年进入贝雕厂。谈及当年贝雕最辉煌的年代,曾光艺非常激动:“上世纪70年代,贝雕产品在广交会展销,贝雕的国际象棋一副卖到80美元。”
风靡国际的贝雕产品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员工带来丰厚的报酬。曾光艺说,上世纪80年代初,平潭县城的贝雕艺人的月工资就有120元。在最兴旺的时候,贝雕厂出口创汇达100多万元。各级领导嘉宾来岚视察,都会到贝雕厂观摩,贝雕也是平潭馈赠礼品的首选。
在曾光艺看来,平潭贝雕曾给予他的,还有沉甸甸的荣耀。“上世纪70年代,我所设计、负责的大型浮雕贝画《十月春风唤大地》还参加过全国工艺美术展览。”曾光艺说,这幅精品是数位工人花了一个多月才完成的。
一些老艺人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值鼎盛的平潭贝雕厂集聚了大量人口就业,网罗地方美术和工艺人才,反向推动了平潭贝雕产业的发展。据介绍,除全职在岗工人外,还有许多妇女在家做好贝雕零部件后由贝雕厂收购,这便是俗称的“家属工”,彼时加上“家属工”从事平潭贝雕产业的工人达上千人之多。
困境:行业陷入“青黄不接”
但曾光艺并没有料到,平潭贝雕厂从鼎盛到衰落,也不过用了区区二十载。
回忆起平潭贝雕厂倒闭前的情形,曾光艺仍觉惋惜。他还记得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厂里的效益急转直下,有时候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印象深刻的是紧接而来的一次外销订单毁约事件,导致贝雕厂大批产品无处可卖,这个事件成了压垮贝雕厂的最后一根稻草。”曾光艺认为,厂子会倒闭,一方面是由于工艺品市场持续下滑,另一方面也在于管理不善、人才缺失等。
对此,詹立新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觉得,早期平潭贝雕作品多为实用品,产品内容单一,都是以山水花鸟为素材,创新性不足,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市场实用品种类愈发丰富,贝雕作品被陆续代替是必然的。此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国营企业开始全面整改阶段,当时不少工艺带头人年事已高,或是退休、或是逝世,人才留不住导致创新力不足,平潭贝雕厂陷入低迷的死循环中,倒闭可以说是必然。
就这样,辉煌一时的贝雕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长达20多年。“之后虽然有小部分老艺人开设私营贝雕厂,但贝雕工艺制作流程复杂,人工成本太高,而复苏贝雕市场还需要完善的体制流程,最终这些私家作坊也都逐步消失。”詹立新说。
在历史的潮流中,人们似乎逐渐忘记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平潭贝雕厂,而萧条的市场带来了更为致命的打击:改革开放浪潮让许多有想法、敢拼搏的年轻人更多选择外出打工,贝雕这门手艺耗时费事,不少年轻人将之“拒之门外”,后继无人的境况让其面临技艺失传的危险。
在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举办期间,贝雕馆工作人员正在向来自马尔代夫的嘉宾介绍贝雕作品《紫气东来》的含义 蔡起辉 摄
但幸运的是,仍有少部分平潭人,因为贝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詹立新、詹胜俩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1998年,我无意购买到一个贝雕作品,爱不释手。”詹立新说,或许是年少求学时曾去过工艺厂参观,他对这门手艺一直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平潭贝雕工艺厂倒闭后,存留的贝雕精品大多散落在民间。詹立新、詹胜俩兄弟十分有心,二十年来竟陆续搜罗了上千件贝雕作品,置于自己的工作室中,俨然是一个“贝雕博物馆”。